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不分區

今日女川,明日基隆?

昨天看到報載,議長黃景泰先生指出:「基隆有山有海,商港像個布袋,雖然有許多防波堤阻隔,但真有海嘯來襲,大浪湧進港區是越推越高,市府應該根據海拔高度畫出海嘯警戒線,以便未來一旦發出海嘯警報,民眾清楚了解那些地方的人該逃,且該往那裡逃;那些地方的人不要亂跑,例如位於高地的學校,就該留住學生到海嘯過後…」,今天筆者就看到佐證黃議長這段話的新聞

有興趣者可以利用咕狗地圖,看看日本女川町的地形,還有基隆的地形,做一下比較。基隆會不會發生類似女川町的大海嘯,而比其他地區更嚴重呢?當然前提是要發生地震且要夠大,或是震央就在家門口附近,才能造成大海嘯,且因地形關係,使得危害更大。

但誰說這情形不會發生呢?1960年智利發生大海嘯,時隔26小時穿越太平洋之後,造成基隆地區產生1.9公尺高的海嘯,你認為基隆附近要發生多大的地震,才能產生足夠威脅的海嘯呢?也許你可以試算一下。但眼前就有個例子,1867年就在基隆的門口,基隆嶼東方五百公尺的海底,發生了芮氏規模7.0的強烈地震,馬偕博士就曾著書記述此事。

又根據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004期2005年01月13日,《海嘯與台灣》中一文指出:

Continue reading “今日女川,明日基隆?”

基隆大海嘯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的宮城縣北部於台北時間13時46分發生了芮氏規模9.0的強烈地震,當日下午快4點,學校緊急宣布停課,並要學生趕緊回家,我一頭霧水,遂上網路一查,才知此事的嚴重性。

因為基隆曾有過受海嘯侵襲的前例,此事不可輕忽。

最近一次是1960年5月22日下午19點11分,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罕見的史上第一強「智利大地震」,當時達到芮氏規模9.5 。根據民國49年5月25日聯合報資料:「基隆市區內田寮港運河疑似受智利海嘯影響,海水倒灌,尚智橋於上午5時許,被來自淺水碼頭附近港內漂浮的巨枝柳安木所沖垮,另有崇仁、平等、自由三橋亦被沖壞。據昨日目擊當時的市民稱:『有一艘小舢舨,被旋轉的海潮捲得直立達數分鐘之久,然後再傾覆,另有三艘舢舨亦被捲覆沒。』…」

智利發生的大海嘯,時隔26小時穿越太平洋之後,造成基隆地區產生1.9公尺高的海嘯,可見威力是多麼驚人。而當時不少民眾誤以為潮退,跑到海邊撿貝殼,結果海嘯突然再度來襲,當場造成兩百多人死亡。

而再把時間往前於1867年,就在基隆的門口,基隆嶼東方五百公尺的海底,發生了芮氏規模7.0的強烈地震,當時引發浪高7米多的海嘯,原本有700多戶人家,災後只剩16戶居民存活,死傷數以百計…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大海嘯”

台灣百大景點之外

爛水果和愛中國這2家報社都有推出「台灣百大景點」推薦專文。很遺憾的,裡面沒有屬於基隆的景點。

這也說明,在基隆發展觀光,實在是緣木求魚,困難重重,並將基隆打回原形,這港區200多年前原本只是一個700多人的小漁村,1905年《明治三十六年基隆郵便電信統計書》中的統計,此時基隆的人口亦只有約2萬人,是因為海港建設而蓬勃發展起來的都市,並不是景觀。

也許有一些古蹟人文景點,偏偏道路狹小、停車困難,而平常有在觀察市府的促銷觀光手法的人,我想你也會無言以對,長期以來基隆被邊緣化,各項排名墊底、各種全國活動找不到基隆的名字也不是沒有原因滴,當然這是我的問題,他們做的很辛苦也很棒,是一流的團隊。

該怎麼辦呢?沒有天然美景來相助,就只有靠人為籌劃了。如何發展特色吸引觀光客?該加把勁了~基隆,可不要再跟我提有「廟口夜市」 @#$% 真是夠了。

堵的猜測

堵的猜測

基隆汐止之間,沿途得經過「八堵」、「七堵」、「五堵」等三個堵。其實,除了這三個「堵」以外,還有一個「六堵」夾在其中,四個 「堵」都在今天基隆市轄區內,標誌著漢人早年在這塊土地上墾拓的歷史。在台灣的地名中﹐凡是「堵」為名的,都和漢人墾拓時為防止 ﹑抵禦凱達格蘭族的侵犯有關。

日人安倍明義在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說:「堵為土牆之義,土牆一丈謂之板,五板之堵,殆即指此。」意即堵為在山地或平地自然通道中所築的防禦土牆。

引用:
七 與拓荒者所建的防衛設施有關的地名
Continue reading “堵的猜測”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史載劉銘傳曾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並架橋,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從1896年開始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於次年完工,當年日軍整修的大致就是劉銘傳留下來的路,而有些許路段有所差異。

日軍修的路出台北城東門往東北走到今天的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接上劉銘傳修的路(這一路段到今天留下兩段痕跡,就是林森南路61巷和齊東街),而劉氏所修的道路出台北城北門後轉東向走在鐵路之南,與鐵路並行掠過台北城東北角。之後應該是在今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交會鐵路來到鐵路以北,此後可能走今天的八德路一二三四段(於錫口街的路段走今天的饒河街)接南港路以及汐止市大同路到汐止。

汐止之後的台5甲線應該是沿用著劉銘傳開闢的路線,而劉氏當年修的道路就是現在的縱貫鐵路之北,然後走大同路到明德一、二、三路。

比對現在公佈於獅球嶺隧道內的清國時代鐵路圖,日軍所繪1895年6月3日基隆附近戰鬥圖與1920年代的軍部圖等三幅地圖,可以推斷劉氏開闢的台北基隆道路在八堵至基隆之間的路線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