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砲台總整理
基隆到底曾經有過多少砲台呢?從清末1840年台灣道姚瑩於基隆大沙灣麻糬城設立砲台(其後改建為二沙灣砲台)到民國100年這之間,這些砲台現況如何?

↑基隆に於ける遠征軍の墓地。圖中即為麻糬城。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5868&483&pk=seq&showlevel=2
基隆港轉型 西岸都更跨出第一步
70年前的眼睛
看到陳女士這篇文章,也是我近幾年著迷於基隆文史的潛在因素,因為我很好奇,那些人在當年看到了那些事?
就我本身而言由於家貧,年少無知,早年並沒有留下有關家人、有關老家瑪陵坑、有關老爸工作過的礦場紀錄,現在醒悟了,物資齊全了,但人事全非…
雖然目前我所蒐集的基隆文史當中欠缺有關人物的訪談,欠缺靈魂,但內心也是期盼將來能否有機會補足這一塊!?
可是~現在不做,時間不等人,老人家也不等人…
金縷衣 唐:杜秋娘
日治時期基隆航線
日治時期基隆航線
日本統治臺灣之後,首先就注意到水運事業在臺灣的重要。所以在1896 年4 月,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就開闢基隆神戶的定期航線,使用1,000 噸以上船舶須磨丸、明石丸、舞鶴丸等三艘,每月行駛四個航次。由於經費是由政府補貼,故稱之為命令航線。
行駛路線有二條:一由基隆經八重山、沖繩、大島、鹿兒島、長崎、馬關至神戶,1940 年命令航行於台日之間的行駛船隻為蓬萊丸 9,205噸,高千穗丸 8,154噸,高砂丸 9,315噸。另一由基隆經沖繩、鹿兒島至神戶(章期億,1958,頁33)。1940 年命令航行於台日之間的行駛船隻為よにう丸 9,486噸,圓後丸 6,893噸。
接著在1897 年日本郵船株式會社也加入臺灣的水運事業,經營基隆至神戶一線的運輸,共派船三艘,其中兩艘2,000 噸,另一艘為1,000 噸。行駛航路一為基隆經長崎、門司、宇品至神戶;另一為基隆經沖繩、三角、門司至神戶(章期億,1958,頁33)。1940 年命令航行於台日之間的行駛船隻為香取丸 9,849噸,大和丸 9,655噸,富士丸 9,130噸。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首先開闢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定期航路,加強台日兩地之連繫,隨後推動台灣之交通建設,其中最要者即為興建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鐵路南北兩端均緊連港口,構成殖民地商品進出口運輸的基本雛型。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成立於1916年10月3日,經營項目有倉庫一般業務、私設保稅倉庫及通關業務、倉庫貨貸、運送業務、關係事業投資、受託物委託販賣等等。當年台灣以糖為外銷大宗、米次之,總督府為促進出口貿易順暢,並整合全台灣的倉儲及物流業,便由當時的民政長官下村宏邀集台灣銀行、糖業聯合會、運輸業者、貿易業者及各商界人士,推動成立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採類似公辦民營的方式,由官方在基隆及高雄港興建倉庫後,交由該會社經營,除了倉庫管理外,並包含碼頭裝卸和運送等工作,嘗試建立一個從火車站倉庫-鐵路運輸-港口倉庫-船舶裝載能一貫作業的體系。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唯一的倉儲業,營業項目因包括運送及碼頭裝卸,因此立即招致運送業之反彈。為此,總督府亟思改革運送業之弊病。為解決倉儲業兼營運送及碼頭裝卸適格與否問題,1924年起,總督府選派台灣倉庫株式會社擔任台灣運輸業組合之組合長,開啟倉儲業領導運送業的模式,並加強整頓運送業,促使運送業漸朝服務業發展,保障貨主權益,貨物得以物暢其流。台灣倉庫株式會社並藉此機會,成為海上貨物保險的最大代理商。
會社成立時資本額為100萬圓,分為2萬株,每株面額為50圓,其中1萬株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新興製糖株式會社、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等10家糖業聯合會的會員出資,其餘1萬株則由台灣銀行、海運業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及日本郵船株式會社、貿易業者如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及株式會社鈴木商店等、商界人士諸如陳中和、林熊徵及辜顯榮等人出資,後來於1936年5月再增資100萬圓。
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創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糖業出口景氣繁榮之際,糖廠為重要股東,既擔任董監事又是實際使用者。1926年蓬萊米開拓日本市場成功,台灣出口貿易出現米糖並茂的榮景。台灣倉庫株式會社藉此良機致力於蓬萊米運送的發展,另一方面,米穀倉庫的適時興建,分擔蓬萊米倉儲工作,竟形成倉儲業與運送業競爭卻與米穀倉庫合作的奇特現象。1939年,總督府實施出口米專賣制度,買收並獨占原由壟斷台灣米出口之三井物產等四大米商的經營權。倉庫轉為稻米產地收購據點,總督府為順利將台灣米輸送往日本,成立管理米輸送組合,並由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出任組合長,指揮協調稻米出口運輸作業。三井物產等四大米商,由總督府以迂迴維護的手段,轉而使其代理台灣米出口海上貨物保險,依然控制台灣米出口海上貨物保險代理市場。
留下基隆百年老月台
同一天的消息。公部門的怠惰無所為,子孫們將無緣親見先人的種種遺跡,可惱阿~
市政大計筆者不懂,只求憐憫的眼神,能照到這一塊。
***
來找石觀音
很多創意,可惜就不是由基隆帶頭發起,讓別的縣市羨慕。就算不是第一,見賢思齊當個老二也不錯,也算是跟上時代,為民服務,讓基隆市民失落感不會這麼重,什麼都沒有。
站在「台灣頭」,結果全國市政各項指標排行榜上,「紙頭紙尾都找不到基隆的名字!?」不知該高興還是悲哀!?
基隆有沒有石觀音呢?筆者在這篇「尋找基隆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有我個人的心路探索旅程,提供給各位參考。在山界有「基隆之光」之譽的蕭郎兄,在其網站「偶爾獨步山林間」有對石佛做一完整的整理。
基隆石佛目前已經找到29尊,石佛GPS位置在這,歡迎基隆市民也來「自力救濟」一番,自己辦個民間版的活動,來找石觀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