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不分區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根據瑞芳鎮誌交通篇的說明,此線共長9.2哩(約14.7公里),基隆輕鐵三爪子線主要自基隆起,沿途經田寮港、圓窗嶺、深澳坑、龍潭堵、瑞芳(柑子瀨)、九芎橋,終點站是本鎮的三爪子。不但是煤礦運輸到基隆的第一條交通線,也成為本鎮與基隆間密切聯繫的重要路線。 其興建的時間是大正元年(1912年)2月,乃顏雲年與日人木村久太郎、近江時五郎等人商議,由眾人共同集資20萬元設立「基隆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並於同年11月完成三爪子線軌道,同月30日開始客貨運業務。

↑美軍對台空襲地圖亦顯示此條路線,可以看出起點在仁一路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以下資料是出自瑞芳鎮誌交通篇,基本上後期基隆到瑞芳之間的交通就靠102縣道與瑞八公路,所以以下是以瑞芳鎮的角度來撰寫,不過也是可以來參考,基隆通往宜蘭所必經的路線

清領時期及其之前的陸路發展

最早的聯外道路應可溯自康熙年間,通往蛤仔難(今宜蘭)的「淡蘭古道」中最主要路線「三貂線」。

「三貂線」為宜蘭聯外道路(淡蘭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支,其最早路線可根據以下史料得知: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的聯外道路中最重要的三條當然就是往台北的縱貫道,往宜蘭的基隆宜蘭道與往淡水的基隆金山道加淡水金山道。

清領時期大抵都是利用今佛祖嶺的隘口前往瑪鍊(今萬里)

引用: 
創建於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為護佑基隆地區的觀音廟。藏在巷弄底的慈雲寺從一間草屋不斷修築擴大,加上屢現神靈,而漸漸聲名遠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由於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計劃,多隱沒於都市計劃整齊的方格式街道,至今碩果僅存者僅三條

1.草店尾街:因建街當時兩旁店舖以茅草覆頂,因以為名

指今愛三路54巷,可斜貫愛二路和愛三路,巷道頗寬,是清代時的街道,因當時店舖以茅草覆蓋,故名。草店尾街之發展,較崁仔頂街為遲,但有後來居上之勢,一般稱草店尾,泛指玉田街,石牌街、福德街、新興街、田仔尾而言。又稱為大基隆,與哨船頭為小基隆之對稱。民國二十年以街衢發展整齊,商貿繁盛,改地名為玉田町,福德町,元町,雙葉町等,戰後劃分為玉田里、仁智里、仁德里、博愛里、福德里、福民里、福興里、忠勇里、和明里、智仁里等十里,屢經調整,合併為玉田、博愛、仁德、忠勇、和明、智仁六里。街道以南北向為仁,東西向為愛,並以數字序列命名。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大基隆與小基隆之辨

1.大雞籠社在今和平島上,故和平島舊稱大雞隆嶼,後因易與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因為2座皆為小型海島)混淆而改名為社寮島。
 
2.小雞籠社在今三芝鄉,是凱達噶蘭族的一社,漢人入居後成為小雞籠庄,後來改為小基隆支廳。日治大正九年地方行政區改制,乃將芝蘭三堡之「芝」與「三」倒換而成「三芝」庄。光復之後將三芝庄改為三芝鄉,一直沿用至今。 
 
3.「基隆嶼」中央偏北處的大礁稱「小乞礁」,是著名的大石斑磯釣場,又稱「小基隆嶼」

Continue reading “大基隆與小基隆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