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民國五十到六十年間是基隆戲院全盛時期,當時基隆有高砂、中央、大華、龍宮、新生、延平、新興、萬國、港都、大世界、新樂、國際、基隆、中興及開源等十五家戲院。
日治時期的主普壇
二戰以前的基隆中元祭活動有內壇、外壇之分,其中,內壇設於當地歷史頗為悠久的廟宇慶安宮,每年以神前問筶方式選出爐主,負責祭祀相關事。然因事後爐主家常有不祥,乏人受理,故於清光緒年間(約 1880 年代左右)謝集成總理時,改由苦力頭謝源發每年負責辦理並負擔經費。昭和 3年﹙1928﹚,曾有人提及應由廟方直接辦理,即由慶安宮理事負責,然無人有意願,終議定托以前辦理人謝水乞代辦,費用則由廟方支付;惟後來謝水乞推辭,因此由慶安宮理事張士文負責處理。
圍繞內壇四周者有外壇四大柱的設置,即主普、主會、主醮、主壇。基隆中元祭典進行時除內壇外,外壇四大柱亦須各設祭壇以利儀式進行,而當時主會、主醮、主壇的祭壇設置情形,相關史料較少,只知此三柱祭壇多分布在福德、新店、草店尾一帶,即後來的福德町、旭町、元町,但確切地點似不固定,甚至偶有不設祭壇者。
戰後主普壇的變遷
戰後主普壇的變遷
二戰期間,基隆市區遭地毯式轟炸,幾夷為平地,戰後利用解甲日軍清理瓦礫,將廢物棄於高砂公園內窪地,填高數尺;又為安置避戰亂回來之市民,公園內搭建大量簡單木屋,雜亂無章,形成罪惡淵藪;而高砂公園內主普壇亦受戰火毀損,不復舊觀。民國 36 年(1947)基隆市警察局欲將主普壇徵收充作分局之用,引起爭議,後慶安宮與輪值主普的十一姓據理力爭,且藉助十一姓外的多位有力人士,如時為基隆市參議會議長的黃樹水(1899-1971)及多名任職慶安宮理事的王、楊、郭、柯蔡姓等人之幫忙,終得解決紛爭。其重要影響結果為上述十一姓外之諸姓此後得加入輪值主普行列,以聯姓會名義成為基隆中元祭輪值主普的第十二姓。
基隆的吊橋
七堵區基隆河上的俊德吊橋,舊稱為「金森橋」,是日人大森先生為了運輸瑪陵坑地區的煤礦於1931年興建的一座吊橋,木板橋面中間有煤車的軌道,用來給運煤車通行使用。
後來瑪陵坑地區礦產逐漸式微,1961年間故基隆市長林番王任內把中間煤車軌道拆除,改建為人行專用吊橋,配上河岸迤邐風光,當年是七堵人到連柑宅散步的後花園,一直到2002年前受到象神與納莉颱風摧殘,整條橋全毀,基隆河整治時,位在行水區裡的兩座舊橋墩倖存保留,屹立河岸。
衛生院
光復之初,自日本政府接收臺北州基隆警察署衛生課、水上警察署衛生課,此時各界統一以「衛生院」稱之,並於基隆市警察局設「衛生隊」,民國35年9月15日,成立「市衛生院」,分醫政,保健,保疫,總務四部,首任院長江根蔭先生,直屬於市政府。
按:「基隆市大事記,p68」記載,1946.8.15 衛生院成立
迄民國50年7月1日改制為衛生局,並於民國90年1月依據基隆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第四條訂定組織規程及編制表,現有編制11科,所屬機關計有市立醫院、慢性病防治所及七區衛生所;總編制員額127人。
基隆市護理師護士公會
基隆市護理師護士公會之前身為「基隆市護士公會」,於民國38年3月由當時省立基隆醫院護理部主任徐圓女士、孫函英女士〈基隆市醫院護理部主任〉與郭秀鶯女士〈台灣省立礦工醫院護理部主任〉為增進護理人員團結與謀求福利及權益而設立。由徐圓女士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與理監事會共同制定該會章程加強會員的聯繫與吸收。
日治時代稱女性護士為「看護婦」,男性護士為「看護人」,光復後改為「護士」,禮貌一點的人會稱呼「護士小姐」。後來有大專畢業的稱為護理師,但因為早期護理人力缺乏加上學制有別,所以雖有「護理師」、「護士」分等考試,兩者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卻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多數民眾覺得,護士是依照醫師交代做事,所有治療處置都是醫師的功勞。病人治癒出院,一定是醫師的醫術高明,護士小姐只要態度親切就是個好護士了。所以臨床上『護理師』的使用還不普遍,因為它涉及到對專業的肯定及習慣的改變。
本會為省公會之創始會員之一,並於民國74年4月4日更名為「基隆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算是蠻早因應時代趨勢。
因為2008年6月「護理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頒布,為確保護理師於執業期間保持提供服務的知能,要求六年中最少須累計達150小時的繼續教育時數,使護理專業品質能持續精進。同時,隨著學制改變,2013年起,護士執照將停考,因此未來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必須擁有「護理師」證照,更讓「護理師」的正名勢在必行。
呼籲民眾以「護理師」的專業名稱來代替「護士」的舊稱,一字之增,不僅是對她們服務專業的肯定,也是她們對服務品質的承諾。
百年基隆港的省思
百年老港的基隆港面對海運的快速變化,難以在海運市場爭強,即將卸任的局長陳福男先生認為先從內港做起,朝客運及商業發展,只要集市了,就會往外港推展,「方向對了,慢慢走」會讓老港蛻變。
基隆人聽的進去嗎?還是你有更棒的高見?
基隆市義勇消防總隊
基隆是國際港都,光復前、後均為「台灣五大城市之一」,戰略地位重要,日治時期,「基隆消防組」儼然是台灣民間消安組織的代表單位。基隆的港市環境亦十分特殊,在過去「消防栓」並不普及的年代,雨港基隆卻能順利的獲得水源,堪稱得天獨厚。
日治時期(1896年》消防組,經費及設備未列入警察編制悉由地方負擔,通往海港的「四大港門」、田寮港、牛稠港、石硬港、蚵殼港,附近就是市民聚居部落,各河面靠大馬路不遠,水源的取汲容易。
日治時期「基隆消防組」最大的助力就是來自婦女團體的「水桶臉盆大隊」,一旦有火災發生,近百人臨時組成「防火班」協勤救災,「打火車」未達現場,火勢已被控制住了,消防人員接著就很快的撲滅灰燼。義消「老兵」都推崇當年投入救災的老弱婦孺那種愛鄉愛土,無私無梅的熱心公益精神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