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是國際港都,光復前、後均為「台灣五大城市之一」,戰略地位重要,日治時期,「基隆消防組」儼然是台灣民間消安組織的代表單位。基隆的港市環境亦十分特殊,在過去「消防栓」並不普及的年代,雨港基隆卻能順利的獲得水源,堪稱得天獨厚。
日治時期(1896年》消防組,經費及設備未列入警察編制悉由地方負擔,通往海港的「四大港門」、田寮港、牛稠港、石硬港、蚵殼港,附近就是市民聚居部落,各河面靠大馬路不遠,水源的取汲容易。
日治時期「基隆消防組」最大的助力就是來自婦女團體的「水桶臉盆大隊」,一旦有火災發生,近百人臨時組成「防火班」協勤救災,「打火車」未達現場,火勢已被控制住了,消防人員接著就很快的撲滅灰燼。義消「老兵」都推崇當年投入救災的老弱婦孺那種愛鄉愛土,無私無梅的熱心公益精神表現。
民國卅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八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公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規定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設「警務處」,為台灣最高警務機關,並任命胡福相為首任警務處長,十月十八日,胡福相率隨員徐勵、吳俊明乘軍艦至基隆港,轉赴台北。其餘警察人員一千餘人,由警務處副處長楊錦標、署長邢世彥率領於十月二十四日乘美國軍艦自福州到基隆港,參加台北中山堂受降典禮,即展開接管工作。
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開始接管基隆,由市長石延漢率員接收。第一項就是基隆市警察署(信二路壽盯),第二項基隆市消防署(信二路壽盯警察局署西面),第三項水上警察署(今港西街海港大樓),第四項才是其他公家機關。當時基隆市有消防車十一部,消防設備及器材為全台灣之冠。
以下為簡史:
※雨港義消在民國31年(1942年,日治時代)仍為民間組織「基隆防衛團」,另在南榮路設有「瀧川區防火班」。
※光復後(民國34年)消防組--﹝協勤救災﹞。
※民國35年5月由仁愛區參議員紀秋水等人籌組義消團隊。
※民國35年6月成立「基隆市消防協助委員會」會長紀秋水。
※民國3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基隆義勇消防隊」,隊長紀秋水﹝永三旅社店東﹞、副隊長林水錦﹝水錦堂餅店負責人﹞成立大會盛況一時,基隆市首任官派市長石延漢及地方首長多人應邀觀禮。
※民國56年基隆市義勇消防大隊加入「警察」二字--變成「基隆市義勇消防警察大隊」之後,在民國79年才又恢復原來名稱
※民國79年基隆市義勇消防警察大隊取消「警察」二字。
※民國87年7月1日成立基隆市消防局(局長張世欽)全省第一個成立的消防局。
※民國89年2月23日改制為基隆市義消總隊,總隊長許財利、副總隊長許明德、黃樹煌,隊員一千多人。
補述:107.1.19
水上警察在三沙灣設有派出所,其內於1898.3.15附設氣候觀測所(中正、中山區誌,1997,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