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2 月

2010

石獅山的遊子

石獅山的遊子

留著故鄉的血液,忐忑不安的回鄉,一路上憑著往日依稀的記憶,對著窗外心裡細數著過去種種,這裡是先祖們生活之地,而我是誰?過客?還是鄉親?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對於我而言,由於我很小就離開瑪陵坑,賀知章的感慨其實我是無從感動。只是幼年時期常隨著父親返家探視阿嬤,心理才依稀知道,這是我的老家。

Continue reading “石獅山的遊子”

遊廓

遊廓(音ㄎㄨㄛˋ

日人狎妓泛舟之地

日治時期,沿著田寮河,除了水質好,釣魚樂之外,河上旖旎風光更引起市民注意。田寮河上有搖船,像今天碧潭上的遊船一樣,上面不是一般遊客,而是來台工作的日人及日本船員,夥同藝妓共遊,打情罵俏的鏡頭,入夜更多、更刺激,但久了大家習以為常。

Continue reading “遊廓”

堵的猜測

堵的猜測

基隆汐止之間,沿途得經過「八堵」、「七堵」、「五堵」等三個堵。其實,除了這三個「堵」以外,還有一個「六堵」夾在其中,四個 「堵」都在今天基隆市轄區內,標誌著漢人早年在這塊土地上墾拓的歷史。在台灣的地名中﹐凡是「堵」為名的,都和漢人墾拓時為防止 ﹑抵禦凱達格蘭族的侵犯有關。

日人安倍明義在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說:「堵為土牆之義,土牆一丈謂之板,五板之堵,殆即指此。」意即堵為在山地或平地自然通道中所築的防禦土牆。

引用:
七 與拓荒者所建的防衛設施有關的地名
Continue reading “堵的猜測”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史載劉銘傳曾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並架橋,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從1896年開始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於次年完工,當年日軍整修的大致就是劉銘傳留下來的路,而有些許路段有所差異。

日軍修的路出台北城東門往東北走到今天的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接上劉銘傳修的路(這一路段到今天留下兩段痕跡,就是林森南路61巷和齊東街),而劉氏所修的道路出台北城北門後轉東向走在鐵路之南,與鐵路並行掠過台北城東北角。之後應該是在今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交會鐵路來到鐵路以北,此後可能走今天的八德路一二三四段(於錫口街的路段走今天的饒河街)接南港路以及汐止市大同路到汐止。

汐止之後的台5甲線應該是沿用著劉銘傳開闢的路線,而劉氏當年修的道路就是現在的縱貫鐵路之北,然後走大同路到明德一、二、三路。

比對現在公佈於獅球嶺隧道內的清國時代鐵路圖,日軍所繪1895年6月3日基隆附近戰鬥圖與1920年代的軍部圖等三幅地圖,可以推斷劉氏開闢的台北基隆道路在八堵至基隆之間的路線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根據瑞芳鎮誌交通篇的說明,此線共長9.2哩(約14.7公里),基隆輕鐵三爪子線主要自基隆起,沿途經田寮港、圓窗嶺、深澳坑、龍潭堵、瑞芳(柑子瀨)、九芎橋,終點站是本鎮的三爪子。不但是煤礦運輸到基隆的第一條交通線,也成為本鎮與基隆間密切聯繫的重要路線。 其興建的時間是大正元年(1912年)2月,乃顏雲年與日人木村久太郎、近江時五郎等人商議,由眾人共同集資20萬元設立「基隆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並於同年11月完成三爪子線軌道,同月30日開始客貨運業務。

↑美軍對台空襲地圖亦顯示此條路線,可以看出起點在仁一路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以下資料是出自瑞芳鎮誌交通篇,基本上後期基隆到瑞芳之間的交通就靠102縣道與瑞八公路,所以以下是以瑞芳鎮的角度來撰寫,不過也是可以來參考,基隆通往宜蘭所必經的路線

清領時期及其之前的陸路發展

最早的聯外道路應可溯自康熙年間,通往蛤仔難(今宜蘭)的「淡蘭古道」中最主要路線「三貂線」。

「三貂線」為宜蘭聯外道路(淡蘭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支,其最早路線可根據以下史料得知: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