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根據瑞芳鎮誌交通篇的說明,此線共長9.2哩(約14.7公里),基隆輕鐵三爪子線主要自基隆起,沿途經田寮港、圓窗嶺、深澳坑、龍潭堵、瑞芳(柑子瀨)、九芎橋,終點站是本鎮的三爪子。不但是煤礦運輸到基隆的第一條交通線,也成為本鎮與基隆間密切聯繫的重要路線。 其興建的時間是大正元年(1912年)2月,乃顏雲年與日人木村久太郎、近江時五郎等人商議,由眾人共同集資20萬元設立「基隆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並於同年11月完成三爪子線軌道,同月30日開始客貨運業務。

↑美軍對台空襲地圖亦顯示此條路線,可以看出起點在仁一路頭

(編按:(「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洪連成,p47)記載起點在仁一路華南銀行現址,1935年公共汽車行駛基瑞公路時還在使用,戰後始撤廢)

 

首先附上田寮港附近風貌,此圖約是現今台肥停車場,左方小山就是枕頭山(清領)或云金交椅山(山友稱呼),而我們學校就在小舟的對岸。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1-hp-c62-i.jpg

而下圖就是說明田寮港煤礦的狀況,由圖知已建有輕便軌道,稍微可以佐證「基隆輕鐵三爪子線」的存在
田寮港煤礦的煤炭就是由此接上「三爪子線」鐵道然後運往瑞芳火車站而不是基隆火車站的。為什麼呢?

本图片已被缩小,点击查看原大小图片。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5757831&dofile=
圖為木村久太郎所經營的基隆田寮港煤礦之貯炭所。田寮港煤礦礦區總坪數1,223,449坪,1908年開辦。圖中間的山頭,就是枕頭山,這可以從空照圖(左邊中間)可以看出
http://nrch.cca.gov.tw/metadataserve…084-0001-i.jpg

為什麼呢?

因為
1.目前仁一路並無位置空間可以架設鐵道,這可以從現存的日治照片中佐證
2.仁愛區是以前所謂的「大基隆」,早已住滿人群,如要開闢,勢必要拆屋
3.如要利用「艋舺」或駁船大量運煤(如上上圖),不符合經濟成本。當然,基隆港也是有船隻需要補給燃煤,卡車、艋舺、駁船…也是會加以運用。

所以上文一開始敘述「基隆輕鐵三爪子線主要自基隆起,沿途經田寮港…」
應該改為「自基隆田寮港煤礦起…」

至於沿線上的其餘礦場也大都藉由此輕鐵線運煤。

而龍潭堵就是現今瑞芳後火車逢甲路附近,在此亦曾經設龍潭堵車站,就是現今郵局位置(參3)

另輕便軌道是需人力來推動台車,並無定時班次,主要因應旅客及貨主需要出車,除停車站外,中途未設會車道;如果遇到會車時,空車要讓貨車,若同是貨車或客車,下行要先讓上行;會車時則將台車搬出軌道,讓對方通過後再搬入軌道繼續行駛。若要載重或上陡坡時,常用牛隻來拉引上行。而各個「輕便軌道會社」為防止車夫中途招客或私攬載貨、侵吞車資(俗稱「杠老鼠仔」),均設有查票員,隨時查驗「印仔片」〈票根〉。

至於此輕便軌道遇到培德路上的大斜坡,該如何解決?
由舊地名「流籠頭」(美上美電子公司南側地方)的意義:日治時代,深澳坑生產的煤礦即利用纜車吊到這裡,故本地稱流籠頭。

即可得知,遇到上下坡時,因坡度太陡,須用「流籠」牽引,輕便車上有一「鉤仔」鉤在「流籠索」上,流籠索則由「鉤母」帶動拉車走。
而從舊地名亦可佐證曾經有這一條輕便道的存在。

欲更瞭解輕便軌道的運作方式,請看這

參考資料:
1.王志鴻,〈瑞芳歷史散步—礦業之鄉的導覽 貳之貳〉,《北縣文化》第54期,頁61。
2.瑞芳鎮誌交通篇
3.光緒14年(1888年)劉銘傳創辦郵政總局,以龍潭堵為中間站,舊街所在的逢甲路是龍潭堵最早的聚落,至今已70年之老郵局,曾是基隆至瑞芳輕便軌道臺車站之所在,因具旅客、貨物運輸機能,乃逐漸形成商業街道
http://192.192.58.194:8080/readtw/to…0112/index.htm
4.智誠里沿革
位於日據時期之大水底全部及田寮港之新一坑一帶,月眉山諸峰之水匯集為大水窟溪,流經台北縣瑞芳鎮四腳亭而注入基隆河。里內靈泉禪寺為昔日台灣佛教三大道場之一,為基隆八景之一,「月眉秋色」聞名中外。
早年盛產茶葉,現已廢。日據時期新一坑煤礦規模頗大,鋪設有輕便鐵路,田寮港運河畔設有堆煤場,可用水運銷至外,現已全部停採,人口逐漸外流。
5.地名解釋:
圓窗嶺庄:
深澳坑嶺下斜坡用索引機自嶺下挽引輕便車上山之起點亦在此。清末乙末戰爭時,日軍以此地的圓窗嶺 (現改稱為韋昌嶺) 為進攻基隆舊戰場。日治時期,深澳坑庄的煤產即利用纜車調到此地的流籠頭,再運往基隆港
流籠路(日治時):意指培德路十四巷 

補充:

為什麼有些資料說是利用田寮河的水運將煤炭運到基隆港?

小弟的看法是
1.各種運輸方式有可能交互利用,而耆老的映象並不能完整說明
2.網路資料大都互相抄襲,並沒有嚴謹的考證
3.開通初期有可能利用水運,也可能一直利用到礦脈枯竭,而等到大正8年(1919年)5月,八堵到瑞芳段鐵路完成,長12英哩多,命名為「瑞芳線」,瑞芳正式設火車站。我想深澳坑到瑞芳沿線的礦坑(避開培德路的山坡),應該會加以利用這條運輸路線
4.田寮河的水運運輸能力其實有很大問題?如何擔負龐大的煤礦?我記得此河也是木材集散區,當運煤船在河上穿梭不息時,如何避開河面的木頭?

***

5.修正4.錯誤
田寮河面有木材也許是光復後
但當時田寮河兩岸是日本高級住宅區,遊廓(藝妓酒店)也在這,如果運煤船穿梭不止,豈不煞風景,且河面也會污染。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