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石獅山的遊子

石獅山的遊子

留著故鄉的血液,忐忑不安的回鄉,一路上憑著往日依稀的記憶,對著窗外心裡細數著過去種種,這裡是先祖們生活之地,而我是誰?過客?還是鄉親?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對於我而言,由於我很小就離開瑪陵坑,賀知章的感慨其實我是無從感動。只是幼年時期常隨著父親返家探視阿嬤,心理才依稀知道,這是我的老家。

↑眺望老家瑪東里及大埔交流道

站在山頂之上

讓我動容的是,我彷彿看見當年那一場摔落溪谷的車禍,只為了過年家中無肉,父親回老家殺豬宰雞,卻與我大姑丈搭上此班公車,而我卻是近幾年才知此事。

讓我動容的是,在耳順之年,阿嬤仍然在山腳下的煤礦場做坑外工作,如「撿石」(枱阿腳)、「捧炭」,臉上的面罩露出明亮的雙眼,奮力的推著一車車的礦石渣,努力掙生,看著她瘦小的背影,我似乎忘了,阿公已經離世快30年了…

讓我動容的是,挖煤礦,做火炭都需要大量的相思樹,上山去找隔房的伯叔時,看他們在坑裡忙碌著,手上柴刀揮舞不斷,一面親切著與我們話家常,他們黝黑污灰的臉龐與頭上的小燈,我竟然在多年以後看著九份的紀錄照才想起,原來這就是父親平常的裝扮…

讓我動容的是,鴛鴦潭到復興橋這一段,溪旁長著高大的樹木,我與老家的堂兄妹們,利用長竹竿與蜘蛛絲,捕捉一筐的夏日黑蟬…

讓我動容的是,老家門前的小溪,隱居著手掌長般的溪蝦,為了覬覦可以讓牠成為家中盤飧,山裡的溪畔,消磨我們許多愉快的夏日…

讓我動容的是,老家後方山壁之下,就是我先人放置骨甕之處,每此掃墓都要斬草劈莖上到此處,有次老爸要給我看裡面的祖先遺骸,嚇得我躲得遠遠的 ,如今老家不見了,山頭也不見了…


↑眺望瑪西里,橋下的古橋~翠谷橋

清朝乾隆初葉,漢人到這兒移墾,先民來到瑪陵坑庄開墾,以種茶、農作物為主。早年拜水運發達所賜,石獅腳、鴛鴦潭一帶,今稱大埔,可以輸運瑪陵地區生產的茶葉、樟腦等農產品到艋舺、大稻埕,故成為大宗農產品的集散地,工商人文薈萃,而後煤礦開發,一時礦工雲集,隨後鋪設輕便鐵軌,以輕便車運送煤礦,輕便車除運煤外,亦可載人載貨。此地曾因為盛產煤礦,而造就地方繁榮,柑仔店、賣魚、賣肉商店雲集在此。據本地耆老轉述:「當年瑪陵坑庄比七堵市集還熱鬧。」,與五堵、暖暖成為三足鼎立的繁榮地區。煤礦業蕭條後,瑪陵人口嚴重外流,於是又恢復早期農村風貌。


↑沒有拍到石獅山的氣勢,卻拍到隔壁的石象山

這座山,盤據於大埔,整面巨岩峭壁有一種雄奇的氣勢,宛如一頭雄獅,而被命名為「石獅山」。

小時候,每次從老家回汐止時,必定在鴛鴦橋旁的小雜貨店等公車,眼睛瞪著玲瓏滿目的甜食,唉~


還是看看附近風景就好,鴛鴦古橋下的魚群與石獅山的巨大岩石,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只是~我從來不知它叫石獅山

山頂前臨懸崖,俯瞰大埔,展望絕佳,正面對著北二高瑪陵橋跨越瑪陵坑溪谷的工程奇觀。瑪陵橋為下承式拱橋,如飛橋凌空越過溪谷,橋頂距溪谷深達六十公尺,氣勢雄偉壯觀。目光向北移,則見北二高與萬瑞快速公路交流道系統所構成的公路交錯的景觀,瑪陵尖則隔著快速公路與石獅山遙遙相對。

如此極易親近的小山,我卻花了40年才得以登頂…

「人不親土親」或許是這一片土地的召喚,才能將我這遊子緊緊吸住吧!

延伸閱讀: 女性礦工的訪談

說明一:

我突然想起,在大成街的三合煤礦,有一次拜拜我有跟去看,老爸說這是他工作的地方,我說喔~(因為他換過好多個礦場,我也搞不清楚他今天透早出門是去哪一個礦場)


有看過礦工們坐著枱車由機器拖著上來,那時想,如果能進去探險,一定很不錯

然後
一群人就在坑口拜拜燒紙錢
有燒香有保庇

老母親說:年輕時,礦災不斷、車禍…都平安度過的老牛,怎會在老年時竟因工地的工安缺失,意外地走完一生

說明二:

「據本地耆老轉述:「當年瑪陵坑庄比七堵市集還熱鬧。」,與基隆市五堵、暖暖成為三足鼎立的繁榮地區。 」

證據:

七堵庄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73戶434人

瑪陵坑東勢庄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183戶983人

瑪陵坑西勢庄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93戶574人

友蚋庄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198戶1226人,聚落規模為當時全基隆支廳所轄之基隆、石碇二堡共計73個街庄聚落中的第一順位,人口數與當時以商業活動為主之「玉田街」相近,均屬於千人以上的街庄聚落。

暖暖街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147戶669人

玉田街 ─ 清末時期聚落規模─227戶1176人,當時基隆街境內十一個街庄中戶數及人口最多的街庄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