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中正區

報國造船株式會社

報國造船株式會社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資料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將所接收的44個日資會社,組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產、畜產、鳳梨及茶葉4個分公司,依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8月5日發給農林處的公文,各分公司接收日資會社情形如下…

名單中有一「報國造船株式會社」,這引起我的注意

昭和11年(1936年)11月25日,根據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法(昭和11年法律第43號),由台灣總督府與日台民間資本共同出資設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公司設立目標將台灣建設為日本南進的據點,並在台灣島內外展開各種不同的事業,在大戰時也支援軍需工業。

Continue reading “報國造船株式會社”

基隆舊漁會大樓

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廳州之水產會經營,因此台北州水產會經營管理的事業,也包括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委託台灣水產株式會社販賣、蘇澳魚市場委託蘇澳水產株式會社販賣、淡水魚市場委託台北魚市株式會社販賣),珊瑚市場經營、珊瑚漁業資金貸款、漁業無線經營及基隆漁港設備的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舊漁會大樓”

談深澳電廠的開始

地貌照相

當時要到深澳廠址,其行也難。正規交通只到基隆市的八斗子。從八斗子至深澳,當時尚未開闢公路,需沿海岸地帶走山路約4公里,崎嶇難行,最末還須穿越建基煤礦的煤場。

時約民國45年春季,作者(當時任火工處機械課長)與趙迺驥兄(當時任火工處電務課長)自台北搭公路局班車至基隆市轉乘基隆市公車至八斗子,然後下車步行,翻山越嶺,邊走邊找路,到達深澳廠址地區,已是下午2點多鐘了。我們在四周看了一圈,當時廠址區域大部份為水田(請參閱原貌照片),西側山坡則呈梯田之狀。日後興建一、二號機廠房之處,有一沙堆,沙堆南面為一直立岩壁,岩壁高約70公尺,長約200公尺,壁前空地即日後安裝3座鍋爐的後段設備,如除塵器和排煙脫硫設備之處。當時看完後,我們便採取行動,取出布包內所藏的攝影機,只敢小心地露出鏡頭,拍了一張,另在對角再拍一張,後來二照合併,始呈現廠址全貌。

深澳廠址的定案

民國44年北部火力擴建工程完工後,台電需要在台灣北部擴充電源,要尋覓火力新廠址,當時叫第三火力,深澳便列為候選名單中的第1名。嗣後火工處在淡水河下游的右岸,有一片無房屋的山林地,地名竹圍,亦可用作新廠址,乃與深澳進行第三火力的廠址比較。由於深澳距離煤礦較近,當時在瑞芳以及侯硐地帶有不少小煤礦正在開採,而且循環冷卻水的取用,深澳也佔優勢,故比較結果以深澳較佳。當時並進行初期地質鑽探,以搜集廠址基本資料,後經公司延聘海外地質專家來台,查證地質斷層情況,經專家審閱當時已有之斷層資料,並赴深澳查看鑽探取出之地層樣本,結論是深澳廠址附近地區無活動斷層,深澳廠址便由公司批准定案了。
Continue reading “談深澳電廠的開始”

孤拔濱

↑1947/03/14。[副系列名:剪報]。《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89/4c.html。

 

內容描述:孤拔濱為一地名,在基隆海濱。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海軍於此登陸,當時率隊為法將孤拔,因以為名。中央有一方尖形墓碑,即此役戰亡將士叢葬處。此地史跡若與澎湖孤拔墓相對照,則有可發人省思者。


Continue reading “孤拔濱”

基隆要塞司令部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的要塞司令部基地「光復營區」,面積11200平方公尺,最早是日治時代的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位於真砂町,1896年改為「基隆要塞指揮所」,1909年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是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1928年(日本昭和3年)9月大動土木興建要塞司令部廳舍,次年3月完工,就是現存的建物,有近百年歷史。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要塞司令部”

清代基隆海關

清代基隆海關

海關之英文名稱為Customs或Customhouse,日本稱之為稅關。清代的海關有常關與洋關之分。「常關」又稱舊海關,乃徵收國內貿易之稅關,而「洋關」又稱新海關,是徵收國外貿易的稅關。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海關監督吳建彰因戰亂避禍,業務中斷,影響了外國商人在華的貿易活動,促使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討論設置新制海關。 咸豐4年(西元1854年)7月12日,新制海關正式於上海江海關建立,後由英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接任,不久由英人赫德(Robert Hart)續任達48年之久,成為現行海關制度的起源,原在大陸沿岸及陸路邊疆對外通商地點設關徵收關稅,最多時設有四十幾個海關。

新制海關名義上以外國人幫辦上海海關監督,稱為稅務監督(Inspector of Customs),掌握實質大權。新制海關效率精進,對需款孔急的清廷當局都有相當助益。咸豐8年訂定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各口岸統一邀請英國人士幫辦稅務,我國海關大權於是開始由英國人士獨攬。臺灣也於同治元年(1862年),設淡水海關。雖以淡水為條約港( Treaty Port )然在英國領事要求下,所謂淡水一口,允其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於是艋舺、大稻埕均包括在內了。赫德時期的海關,兼辦關務、洋務、外交,海關徵稅、統計、浚港、檢疫、燈塔、氣象等職能,赫德也是海關及大清郵政的建立者。

Continue reading “清代基隆海關”

中濱日式舊屋

位於武昌街104巷的十四號、十六號、十八號以及二十號的日式宿舍群是本市的歷史建物之一。建造於民國23年,是附近老一輩居民的兒時遊玩聖地之一,目前建築物仍歸屬為海事的學校宿舍。

本市之水產教育始於民國二十一年(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之臺北州所設之基隆水產商船講習所。而民國二十三年(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鄰近的正濱漁港建設完成,成為台灣最大與最完備的近海、遠洋漁業基地。而基隆水產商船講習所於民國二十五年(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停辦後,臺灣總督府七月於基隆市改設修業三年之臺灣總督府水產講習所,當時台灣之水產教育設施皆集中於基隆與澎湖二地。

後於民國三十二年(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基隆水產講習所改為臺北州基隆水產學校,至光復後改今名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

具研判該地區建築群可能為日治時期講習所之教職員工宿舍,原本之日式宿舍群,今較完整者僅存本四間比鄰之建築,其相鄰上坡處同為基隆高級海事職業學校之校長宿舍前身同樣為日式建築,改建施工時甚至挖到一地樁,其上刻有「總督府用地」字樣。

建築特徵:為日式瓦茸木造平房,上為黑煙瓦屋頂,單層且兩兩相並,正面天花板上方皆有通氣窗,地板皆墊高且通風。

Continue reading “中濱日式舊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