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
臺灣北端的漁業有兩大空間系統:其一就是做為遠洋拖網漁業據點的基隆正濱漁港,其魚市場的冷凍魚貨擴散至全台各地,另一個漁業空間系統是基隆漁港以外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中小型漁村,其魚獲物大部分都匯集於基隆市崁仔頂的魚行,再銷售至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主的臺灣北部。
而基隆崁仔頂的魚行,與其腹地各漁村的關係密不可分,要瞭解崁仔頂魚行文化,必須先從各漁村之漁業發展開始。臺灣北端沿岸平地缺乏,海岸曲折,多灣澳,過去居民依海維生者多。日治時期,日本人集中建設基隆正濱漁港以供日本移民發展現代化漁業,而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漁村,並無重大漁業建設可言,居民仍以搖櫓的小帆船在沿岸討海或牽網。由於沒有冷藏、冷凍設施,予獲物必須煮熟或曬成魚鯆,或醃製成鹹魚再行出售、崁仔頂的魚行位於基隆港盡頭旭川運河旁,從前東北角及北海岸各漁村的小漁船因為可以直接靠岸裝卸貨品,長久以來發展成台灣北部漁獲物的集散中心。
而與崁仔頂魚行連結關係較密切的漁村,位於三貂角與富貴角之間:現今崁仔頂以東的東北角漁村,由東向西有馬崗、卯澳、福隆、澳底、美灩山、和美、龍洞、鼻頭、南雅、水湳洞、深澳、望海巷、長潭里、八斗仔等,以西的北海岸漁村,由東向西有外木山、大武崙、萬里、野柳、龜吼、水尾、磺港、石門、富基等。此外,位於基隆崁仔頂的孝一路魚市場,原本是幾家批發熟魚 (即經鹽製、乾製等簡單加工的魚製品如魚鯆、鹹魚) 及兼賣雜貨的店面。在1931年(昭和6年)的基隆市市街商店名冊上,可以看到當時在今孝一路經營海產販賣的店面有三家,分別是新源成、義隆、蔡仲;到了1940年(昭和15年)則有新源成、義隆、陳泰成、蔡源成等四家。不過當時這些店家所販售的海產物並不包括鮮魚,因為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當時經營基隆基隆魚市場的臺灣水產株式會社。而崁仔頂能由幾家販售加工海產物的雜物店,慢慢地聚集為三十多家魚行,成為北臺灣最有名且最具規模的鮮魚批發市場,固然由於外在漁業發展因素的影響,也因為具備了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
以交通地理區位而言,崁仔頂魚行所佔地點非地點非常有利:一、交通易達性高:崁仔頂接近鐵路和公路運輸總站,地處基隆市最熱鬧的中心商業區,也是基隆市街最早發展之地,旭川河岸的碼頭,自清領以來即為漁船靠岸卸貨的地點。民國67年以前,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有旭川運河,可以通行小船,當時北海岸和東北角海岸各漁港的小漁船可以直接運熟魚到碼頭前的商店門口。(67年以後,因運河逐漸淤塞不通,才將旭川河加蓋。)二、位於旭川河東岸今仁三路和仁四路之間的仁愛市場,過去稱為福德市場,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俗名大市場),崁仔頂和蔬果、雜貨的中小盤商販雲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