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南麂人

南麂人
 
和平島內有少數南麂人,他們的故事?!
南麂列島,簡稱南麂( 麂,讀作「Ji(急)」),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鰲江口外30海里的東海,距溫州市區50海里。南麂列島內的稻挑山,為中國大陸領海基點之一,1985年10月平陽縣政府在此立碑為志。
 
南麂列島由大小52個基岩丘陵型島嶼組成,另有55個明礁、14個暗礁。位於列島中央的主島形似奔麂,因而得名「南麂島」,其面積為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229公尺。
 
南麂島的居民幾乎都是從現今蒼南縣(原屬平陽縣)移民過去,他們絕大多數操閩南語,祖先是明末從閩南(例如泉州同安)移民到浙南的,腔調和臺灣本島習聞有所差異,類似金門、澎湖口音。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失去大陸政權,不過仍佔有閩浙沿海的一些島嶼,北起一江山、大陳島、南至金門一帶。撤退來臺的國民政府經常利用這些島嶼作為騷擾大陸沿海的游擊戰根據地。浙江省南部外海的南麂列島當年也是國民政府所佔領的海外小島之一。
 
南麂的土地貧瘠、頂多只能種植蕃薯,所以百姓靠海吃海大都當了討海人,漁獲可以運到大陸換米、布等必需品。本來與世無爭的生活從民國三十八年起有了改變,國軍游擊隊開始駐守,和大陸間的交通也開始時斷時通。
 
民國四十三(1954)年底,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條約內容暗示美國不會幫助防禦大陸沿海的島嶼,因此讓中共興起攻擊大陳、一江山等島嶼的念頭。四十四年一月一江山守軍七百多人全部殉難,一江山失陷之後,二月國民政府只好緊急撤退浙江沿海島嶼的軍民,史稱「大陳撤退」(「金鋼計劃」),撤退來臺的百姓被稱為「大陳義胞」。當時不少南麂人把養的豬趕到山裡,收拾了一些粗碗破盤背在身上,一家人爬繩梯就上了美軍的登陸艇,在平底登陸艇上一路吐,一天一夜後才到基隆。
 
大陳島和南麂島總共一、兩萬多人到臺灣,國民政府安置的辦法是將他們送到鄉下,設立集村,願意繼續捕魚的,就到基隆的和平島、屏東的枋寮或臺東海邊,要種地的,就去墾荒,例如到屏東高樹的隘寮溪邊定居。臺灣各地共有 35 個集居的新村,其中高樹鄉就佔了 5 個,為臺灣單一鄉鎮內大陳移民戶數和人口數密度之冠。
 
 
比較完整的口述訪問,就要請教和平島的愛鄉文化協會藍秀鳳女士,她已收錄在一本冊子裡。
 
 
資料來源:雞籠雜感之三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