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清代基隆海關

清代基隆海關

海關之英文名稱為Customs或Customhouse,日本稱之為稅關。清代的海關有常關與洋關之分。「常關」又稱舊海關,乃徵收國內貿易之稅關,而「洋關」又稱新海關,是徵收國外貿易的稅關。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海關監督吳建彰因戰亂避禍,業務中斷,影響了外國商人在華的貿易活動,促使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討論設置新制海關。 咸豐4年(西元1854年)7月12日,新制海關正式於上海江海關建立,後由英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接任,不久由英人赫德(Robert Hart)續任達48年之久,成為現行海關制度的起源,原在大陸沿岸及陸路邊疆對外通商地點設關徵收關稅,最多時設有四十幾個海關。

新制海關名義上以外國人幫辦上海海關監督,稱為稅務監督(Inspector of Customs),掌握實質大權。新制海關效率精進,對需款孔急的清廷當局都有相當助益。咸豐8年訂定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各口岸統一邀請英國人士幫辦稅務,我國海關大權於是開始由英國人士獨攬。臺灣也於同治元年(1862年),設淡水海關。雖以淡水為條約港( Treaty Port )然在英國領事要求下,所謂淡水一口,允其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於是艋舺、大稻埕均包括在內了。赫德時期的海關,兼辦關務、洋務、外交,海關徵稅、統計、浚港、檢疫、燈塔、氣象等職能,赫德也是海關及大清郵政的建立者。

淡水開港貿易後,各國商務隨之而來,相繼訂約通商,商船分泊於淡水、打狗、安平、雞籠各口貿易。清廷從福州海關稅務司之議,以雞籠作淡水外口,打狗為安平外口,並以各口設關設副稅務司各一名, 同治2年(1863 年) 10 月雞籠開關,打狗和安平則在翌年五月開關。至此,台灣一島之通商口岸雖為二口,實則為四口。而以淡水為本關,另三口為分關,淡水總理全台關務。

可見基隆海關衙門建於1863 年左右。

 

光緒二十一(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廷派李經方到基隆外海與日本海軍做形式上的交接。同年六月五日,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才二在基隆登陸,基隆海關人員都已撤離,六月九日抵達淡水,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 H.B.Morse)向日方表示:「大清帝國海關屬於赫德管轄,清廷僅支付海關人員薪俸、房租及其他雜費,每月三千兩而已,海關業務形同包稅制度,所有房屋、地產等均屬於赫德的私產。」日本查證結果,淡水海關官舍土地一區確實登記在赫德名下。經雙方不斷的交涉,日本方面估價淡水、基隆稅關所屬的財產總額為銀幣五萬兩。八月五日,馬士結束淡水關的關務,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日本。

後劃定管轄區域,從富貴角至三貂角至繡玻蘭港(秀姑巒溪口)之沿岸為基隆稅關管轄。1934年辦公地點則移至新建的基隆港合同廳舍(今之海港大樓)

 
而在日軍於征台戰爭中,初代總督樺山資紀便利用清朝基隆海關衙門做為臨時的總督官邸及總督府的所在地,同時也是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臨時居住之地。隨著日軍於14日攻入台北城,此臨時總督官邸使用10天左右後便不再使用。此座西班牙式二層磚木混造的海關於1934年改建為鄉土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移撥給基隆海關使用,因無人維護導致老朽、損壞,後拆除改建為海關宿舍,即今日的復興館。原海關位置大約位於今日基隆的統一戲院後方中正路邊。

↑背景說明:基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鐵路開通,取代淡水港,成為台灣第一港。日軍攻取基隆後將西班牙式的海關衙門,充當臨時台灣總督府,發佈軍令,圖中部份建築物已不存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建三層水泥樓房,又稱復興館,現為海關單身宿舍,圖北後山景為二沙砲台。清光緒十年(1884)法軍企圖攻佔雞籠,當時二沙灣砲台歷建其功擊滅敵軍,門額題為海門天險。

 

 

而在《臺灣日日新報》大正7年(1918)5月1日的一篇報導「舊跡及建物」中:… 位於二沙灣白●的洋館是入港的船客第一個發覺的目標、而這裡即為清國時代的海關、現今為基隆稅關官舍充用之、占領當時這裡即為近衛師團司令部設置所在、其後本島行政最初的開端基隆民政署〈按:陸軍大佐福島安正、海軍大佐志水直、伊集院兼良〉也在這設置、三沙灣水產會社的建物與舊海關建物在占領當時為征台軍監理部、後歸外商「サミユル」會社所有、並有永代借地的特權、去年〈1917年〉水產會社將其買收、成為國人所有…

可見基隆稅關在1918年還在使用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