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仁愛區

天神町街景

↑網友阿KEN提供

藏品編號: 00241576    基隆天神町與天滿橋
原題名爲:「臺灣基隆」。發行者不詳,明信片上原有文字「基隆市天神町的一部份被稱印山町,因爲是印山剛順開發並帶領移民的公共住宅區,另有「昭和十一年一月廿三日基隆要塞司令部許可」,發行時間約在1936年。

印山剛順,生於1874年,來臺後曾任陸軍步兵軍曹、臺北辨務署勤務、總督府鐵道部勤務、明治製糖會社庶務係長等職務,天神町區長。

圖片所見的印山町戰後屬於劉銘傳路,而木橋在戰前被稱爲天滿橋,戰後更名爲尙智橋(舊志作上智橋) ,連接劉銘傳與義六路,長28.3公尺,寬4.5公尺。

橋邊的白色建築是日治時期劇場聞人古矢庄治郎經營的世界館,館內除放映電影外,還有撞球、遊戲設施提供市民消費娛樂。

當時基隆其它三大劇場分別是位於高砂町的新聲館、玉田町的中央劇場、日新町的基隆劇場。

沿著運河道路中央兩條平行的線條是輕便線鐵道。

從一張照片可以看到「世界館」、「高等小學校」、「劉銘傳路街景」、「船澳」的一部分,還有橫跨田寮河的「天滿橋」,實在是非常珍貴的照片。

感謝網友阿KEN提供,感恩。

Continue reading “天神町街景”

基隆博愛團


↑1924年基隆博愛團全景

基隆顏家掘起於礦業,在顏雲年、顏國年二兄弟的銳意經營下,事業獲得成功。由於熱心參與社會事業,因此常捐款給公共事業與慈善機關;1920年財團法人基隆博愛團的成立,即為顏家熱心參與社會事業之例證,在當時台灣北部是有名的慈善事業。

在大正八年建物會社開始建設公設住宅之際,官方也希望地方臺人能參與公共住宅的興建,作為勞動者的住宅。因此由當時臺北廳長梅谷光貞與顏雲年、林熊徵以及辜顯榮三位臺灣北部舉足輕重的商業菁英商討後,與當時基隆支廳長西岡健之聯名向總督府申請「財團法人基隆博愛團」的設立,獲得總督府的認可,目的「為建築家屋以貸附,及維持慈善救恤諸事業」,是以提供臺人貧民為主的租賃住宅。其經費由顏氏寄附20 萬、林氏5 萬、辜氏10 萬,建築工事則由顏氏所經營的雲泉商會所承辦。然而在工程進行時,因寄附的金額之大,各家只有捐出一部分,造成事業的中止,因此顏雲年將其陋園抵押給勸業銀行,貸款45萬元作為博愛館建地的收購以及工程資金的運用。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博愛團”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日治時期1934年,原本將散置在各碼頭的港務機構整合於基隆港合同廳舍內,與檢驗機構有關的機構有基隆稅關、臺北州港務部、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交通局基隆海事出張所、基隆郵便局波止場出張所、臺灣總督府植物檢查所基隆分所、臺灣總督府鳳梨罐詰基隆檢查所、臺灣總督府米穀檢查所基隆出張所、臺灣總督府肥料檢查所基隆分所、專賣局基隆出張所、基隆警察署水上派出所等。

按:「基隆市大事記,p46」記載,1934.7.24  基隆港務大樓落成。

 

Continue reading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許氏宗親會

基隆因早期分類械鬥,西皮福祿相爭,所以結黨成派風氣盛行,後演變成各宗親會林立,為中元祭的主體人物。

以下我們就來了解許氏宗親會的歷史~因為有一個大人物~許梓桑

本會創立宗親會大會,是民國十四年( 公元一九二五年),在媽祖宮對面高砂樓成立,各宗親公推梓桑宗長為會長。

Continue reading “許氏宗親會”

基隆牧場

基隆牧場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資料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將所接收的44個日資會社,組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產、畜產、鳳梨及茶葉4個分公司,依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8月5日發給農林處的公文,各分公司接收日資會社情形如下…

名單中有一「基隆牧場」,這引起我的注意

找了舊地名查詢,終於看到一個地名「牛奶寮」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牧場”

稻荷神社

稻荷神社

日本人自中世紀起即將狐狸視為「稻荷神」的象徵,稻荷神代表了掌管豐收、財富的神明,長久以來都被工商業者敬奉著,如今稻荷神社已是日本數量最多的神社。

而傳說在日本有一種狐狸,會將人們不小心弄丟的東西,不管它是否曾被人們珍視的,都看作是人類已經不需要的東西偷偷運走。對狐狸而言,「重要的東西」與「不需要了的東西」沒有區別,凡是人們已經不再使用或根本沒在碰觸的物品,都會被牠們當作是被人們拋棄了的東西而帶走。但是,如果這件物品真的十分重要的話,人們只要告訴稻荷神,狐狸就會將東西返還。

Continue reading “稻荷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