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阿KEN提供
藏品編號: 00241576 基隆天神町與天滿橋
原題名爲:「臺灣基隆」。發行者不詳,明信片上原有文字「基隆市天神町的一部份被稱印山町,因爲是印山剛順開發並帶領移民的公共住宅區,另有「昭和十一年一月廿三日基隆要塞司令部許可」,發行時間約在1936年。
印山剛順,生於1874年,來臺後曾任陸軍步兵軍曹、臺北辨務署勤務、總督府鐵道部勤務、明治製糖會社庶務係長等職務,天神町區長。
圖片所見的印山町戰後屬於劉銘傳路,而木橋在戰前被稱爲天滿橋,戰後更名爲尙智橋(舊志作上智橋) ,連接劉銘傳與義六路,長28.3公尺,寬4.5公尺。
橋邊的白色建築是日治時期劇場聞人古矢庄治郎經營的世界館,館內除放映電影外,還有撞球、遊戲設施提供市民消費娛樂。
當時基隆其它三大劇場分別是位於高砂町的新聲館、玉田町的中央劇場、日新町的基隆劇場。
沿著運河道路中央兩條平行的線條是輕便線鐵道。
從一張照片可以看到「世界館」、「高等小學校」、「劉銘傳路街景」、「船澳」的一部分,還有橫跨田寮河的「天滿橋」,實在是非常珍貴的照片。
感謝網友阿KEN提供,感恩。
清雍正年間,福建沿海的漳、泉移民沿著基隆港灣定居。昔日田寮港因此有居民開始在此闢為田園耕種(1667年的「臺灣北海岸暨雞籠島圖」有記載)。水錦里因為與虹橋里同為紅淡山坑谷地帶,而稱為「大坑」屬基隆堡轄區。
清光緒時期(1884),劉銘傳為台灣首任巡撫。在基隆造鐵路、開挖煤礦、增設基隆縣,對基隆貢獻很大,水錦里當時稱為田寮港庄。當時,仁二路只是小小的一條石子路,而劉銘傳路也只是一條小山路,只有幾家小矮房,小山崙上都是梯田。
日治時代田寮港庄市街狹窄、零亂無規劃,同時田寮河又流經市區,地勢低下,每至雨季不免積水成災。因此,1907年實施市街改正計劃,填埋地勢低窪區及海面成為市街基地,港灣的東西兩側及運河兩岸均開發為新市街,成為日本人集居的地區。日本人「印山」就到現在的劉銘傳路開墾,建日本高級軍官宿舍,稱為印山町。
昭和6年(1931)實施町名改正時將此地命名為「天神町」(原本是田寮港庄),印山町就隸屬於天神町。
水錦里屬田寮港庄,與虹橋里相鄰,以劉銘傳路為界,此為兩里之谷闢平,同為日人印山者所開發之山坡梯形臺地,亦印山町之一部,正式地名為天神町。臨田寮河一帶,原為空地在整治河道時闢凹入船澳,作為裝卸貨物之小碼頭,民國45年填塞成為新生地,開闢仁一路,得以前後貫通,餘地建惠隆大樓,原為極僻靜之住宅區,一躍而為繁盛之商業區。
水錦里里名是為紀念第一屆代表林水錦先生,所以取名水錦里。今日劉銘傳路和仁一路交叉口的肯德雞速食店,在日治時代是「世界館」戲院,而林先生即在「世界館」隔壁開了一家有名的餅舖「水錦堂」,因此里名與水錦堂有關。
日本昭和6年(1931)田寮港運河完成,在虹橋社區北邊建了一座木橋,稱為「天神橋」。為了便於運河上可以行舟,而採拱型橋的結構。在田寮河邊看船隻往來,穿梭於圓拱型的橋拱下,曾經是老一輩居民美好的回憶。民國35年,「天神橋」改為「崇仁橋」,因橋型未變,如同彩虹般跨越兩岸,而且有人傳言橋上出現過彩虹,因此把印山町改名為虹橋里,開拓道路為「愛八路」,因為當時共產黨稱為八路軍,為了反共,又為了紀念劉銘傳對基隆的貢獻,而改路名為劉銘傳路。民國45年,市政府填平田寮港西邊的船澳,建了惠隆大樓。民國49年5月25日聯合報資料:「基隆市區內田寮港運河疑 似受智利海嘯影響,海水倒灌,上(尚)智橋於上午5時許,被來自淺水碼頭附近港內漂浮的巨枝柳安木所沖垮,另有崇仁、平等、自由三橋亦被沖壞。據昨日目擊當時的市民稱:有一艘小舢舨,被旋轉的海潮捲得直立達數分鐘之久,然後再傾覆。另有三艘舢舨亦被捲覆沒。」之後,尚智橋改成水泥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