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仁愛區

海會寺

基隆市海會寺開基祖師上道下源長老,是早年台灣佛教界譽稱為「說法第一」的高僧,清季光緒26年(1900)出生於河南商水縣周口鎮。民國8年(1919)師二十歲,投禮普靜寺隆品上人剃度出家。民國12年,依湖北漢陽歸元寺覺清律師稟受具足大戒。自此勤勉學佛律儀,研教參禪,前後嘗親近興福寺慈舟律師、武昌佛學院太虛大師、靈巖寺印光大師等受業。嗣後曾任教開封佛學院、福州法海寺法界佛學院、北平廣濟寺宏慈佛學院、鼓山湧泉寺佛學院、廣化寺佛學院等教職。

民國32年(1943),源公長老應河北張家口市賜兒山雲泉寺越塵老和尚之聘請入主丈室,改為十方道場之第一任住持,時為44歲。從此以雲泉寺為基地,並應各界之禮請,時作講經弘法活動。直至民國38年(1949)3月,應白聖長老之邀,跨海來台灣,初住台北市十普寺,並時應新竹靈隱寺、中壢圓光寺、基隆寶明寺等之禮請講經弘法。

三十八年農曆五月底,道源法師到新竹靈隱寺養病,慈航法師由於中壢圓光寺妙果老和尚(一八八四~一九六三)無意續辦「台灣佛學院」,便帶領十餘位學僧來到靈隱寺投靠無上法師,六月八日因「匪諜」事件,慈航、道源等師生十三人被捕,送往台北刑警隊,這一段道源法師的回憶如下:

 

「我(道源)與慈(航)師,久別重逢,已屬難得;而今竟同住一寺(靈隱寺),寧非希有因緣!為學僧講課,更是義不容辭;故我雖有病,亦欣然應諾。爰於初八日開學上課。詎知好景不常,橫禍飛來!新竹市警察局竟把我們師生十三人,送到台北刑警隊『關起來!』我與慈師自安慶分手以後,天南地北,相去不知幾千里!而今不但同處一地,同住一寺,並且遇了患難,同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豈非前世之業因所定。」

Continue reading “海會寺”

紅燈文化─鐵道街

赫赫有名的「鐵道街」,1981年改為龍安街,從精一路與龍安街口右轉進去,這段百餘公尺的龍安街,除了幾戶是良家之外,整排街都是私娼寮(包含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小吃店等)。原是緊鄰鐵道旁營業,死傷情事,時有所聞,險象環生,民國68年鐵路局,為減少車禍發生,特以圍牆區隔。

「鐵道街」顧名思義就知道與「鐵道」有關,基隆的「鐵道街」台語為「鐵枝路街」,是延著台鐵軌道「鐵枝路」平行方向的一條狹小街道,日治時期屬後井仔,1917年以基隆為起點的宜蘭線鐵路興建,經後井仔,跨水輕硿鐵橋至屯營前,後市區改正,此路線併靠縱貫線而遷移,戰後當時有部分鐵路局員工沿鐵路邊緣興建宿舍,因以命名為鐵道街。

基隆有一句俗語「烏貓白肚、田仔尾二仔伍」,烏貓白肚指風塵女子;田仔尾今愛四路「草店尾巷」,日治時期是風化區,意指在愛四路消費只要兩毛五,是臺灣人出沒的地區,環境品質上比日本人玩樂場所「遊廓」差很多。

此風化區為何自成一區呢?1930年代就已存在私娼寮,民國36年此路只有3家查某間,後來增加到十幾間,最盛時曾有30多間。以前公私娼夾雜,但廢除公娼之後,都淪為私娼。目前營業還有20多間,且全天候營業,賣淫女子約有數十人,部分在北、基間流竄。

基隆以前在港區、礦業興盛時,各國船員、碼頭工人、煤礦工人絡繹不絕,成為「鐵路街」主要客源,盛極一時,加上位置偏僻,才造成此街的興盛吧!

Continue reading “紅燈文化─鐵道街”

水輕硿仔

水輕硿仔是文安社區的舊地名,位於石硬港(南榮河)與蚵殼港(西定河)下游交流處河畔,距遠近馳名的廟口商圈約200公尺 。

文安社區,是基隆古老的商業住宅區,緣自日治時期的南榮運河-舊稱石硬港,是裝卸生煤及木材的航運站,碼頭運送業務蓬勃;煤炭、木材、麵粉材料等是當時的主要貨源。故聚集煤炭集散場、運煤碼頭、造船廠等等,是商業極為活絡的地方。

時代變遷,民國45-49年間,填海造地;民國49年,連棟式大樓-東和大樓正式誕生,石硬港內的魚、蝦、小船、舢舨從此消跡;全台第一座,攤販集中商場-東和商場,亦於此誕生,頓時人潮雲集,萬商鼎沸,全台羨慕。
Continue reading “水輕硿仔”

耶穌君王堂

文安里有一座120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原稱道理廳,正式名稱為耶穌君王堂。

遠在1626年(明熹六年)五月二日,有西班牙籍天主教道明會馬志烈會長,率領毛拉.毛烈.厄額他、雅新達神父,由馬尼拉前來基隆,在港口中國街(社寮島)建堂開教,該堂於1630年被颱風侵襲而損毀,以後二百六十年,教務等於荒廢。

迨至1890年(清光緒16年),復由道明會司鐸在文安里山上興建聖堂,繼續傳教,至1895年教務始略見曙光,並在暖暖、四腳亭設位傳道所。

民國18年購得現在土地(龍安街96巷10號),民國21年建堂,Rev. Felix Sanchez主持,為木造聖堂,佔地近百坪。日治時代,過了元橋(文安橋)右邊前有木材,後有炭埕,中間空地可以傳教。夏天每晚六、七點開始傳教,九時結束。教徒來自瑞芳、金瓜石、四腳亭、八堵、大武崙、蚵殼港等地區,人數約有一、二百人,這是基隆地區唯一傳教的地方。

八、九十年前,西班牙山、洪、高等神父曾到此傳教。首任山神父(西班牙籍)於民國25年正式派駐基隆,以台、日語傳教。二次世界大戰時,外籍神父均被押往三峽集中痼禁,遂由日籍山口神父駐堂(民國31年)。

Continue reading “耶穌君王堂”

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

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

臺灣北端的漁業有兩大空間系統:其一就是做為遠洋拖網漁業據點的基隆正濱漁港,其魚市場的冷凍魚貨擴散至全台各地,另一個漁業空間系統是基隆漁港以外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中小型漁村,其魚獲物大部分都匯集於基隆市崁仔頂的魚行,再銷售至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主的臺灣北部。

而基隆崁仔頂的魚行,與其腹地各漁村的關係密不可分,要瞭解崁仔頂魚行文化,必須先從各漁村之漁業發展開始。臺灣北端沿岸平地缺乏,海岸曲折,多灣澳,過去居民依海維生者多。日治時期,日本人集中建設基隆正濱漁港以供日本移民發展現代化漁業,而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漁村,並無重大漁業建設可言,居民仍以搖櫓的小帆船在沿岸討海或牽網。由於沒有冷藏、冷凍設施,予獲物必須煮熟或曬成魚鯆,或醃製成鹹魚再行出售、崁仔頂的魚行位於基隆港盡頭旭川運河旁,從前東北角及北海岸各漁村的小漁船因為可以直接靠岸裝卸貨品,長久以來發展成台灣北部漁獲物的集散中心。

而與崁仔頂魚行連結關係較密切的漁村,位於三貂角與富貴角之間:現今崁仔頂以東的東北角漁村,由東向西有馬崗、卯澳、福隆、澳底、美灩山、和美、龍洞、鼻頭、南雅、水湳洞、深澳、望海巷、長潭里、八斗仔等,以西的北海岸漁村,由東向西有外木山、大武崙、萬里、野柳、龜吼、水尾、磺港、石門、富基等。此外,位於基隆崁仔頂的孝一路魚市場,原本是幾家批發熟魚 (即經鹽製、乾製等簡單加工的魚製品如魚鯆、鹹魚) 及兼賣雜貨的店面。在1931年(昭和6年)的基隆市市街商店名冊上,可以看到當時在今孝一路經營海產販賣的店面有三家,分別是新源成、義隆、蔡仲;到了1940年(昭和15年)則有新源成、義隆、陳泰成、蔡源成等四家。不過當時這些店家所販售的海產物並不包括鮮魚,因為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當時經營基隆基隆魚市場的臺灣水產株式會社。而崁仔頂能由幾家販售加工海產物的雜物店,慢慢地聚集為三十多家魚行,成為北臺灣最有名且最具規模的鮮魚批發市場,固然由於外在漁業發展因素的影響,也因為具備了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

以交通地理區位而言,崁仔頂魚行所佔地點非地點非常有利:一、交通易達性高:崁仔頂接近鐵路和公路運輸總站,地處基隆市最熱鬧的中心商業區,也是基隆市街最早發展之地,旭川河岸的碼頭,自清領以來即為漁船靠岸卸貨的地點。民國67年以前,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有旭川運河,可以通行小船,當時北海岸和東北角海岸各漁港的小漁船可以直接運熟魚到碼頭前的商店門口。(67年以後,因運河逐漸淤塞不通,才將旭川河加蓋。)二、位於旭川河東岸今仁三路和仁四路之間的仁愛市場,過去稱為福德市場,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俗名大市場),崁仔頂和蔬果、雜貨的中小盤商販雲集於此。

Continue reading “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