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牧場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資料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將所接收的44個日資會社,組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產、畜產、鳳梨及茶葉4個分公司,依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8月5日發給農林處的公文,各分公司接收日資會社情形如下…
名單中有一「基隆牧場」,這引起我的注意
找了舊地名查詢,終於看到一個地名「牛奶寮」
…這裡是基隆牧場飼養乳牛的地方,故稱為牛奶寮…
哈~哈~哈~爽快,這地方在仁愛區英仁里,日治時期是瀧川町,位在蓬萊隧道的南側山坡,戰後開始有人來此地搭寮建屋,終於發展成依山建築的聚落。(編按:在「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洪連成,p92。上寫此處牧場是由西定里的牛奶寮在戰後遷徙而來)
台灣於步入現代文明前並無酪農,有關酪者只有利用含有8% 高脂率與高固形物之水牛乳,量雖少但相傳市鎮近邊之農家常有以水牛乳製成『牛奶粒』即鮮乾酪(soft cheese),在清晨街上叫賣。或間有應各地傳教士之要求以赤牛擠乳供飲用。
1897年台灣首次自英國蘇格蘭引進愛爾夏乳牛,之後於1902年也有自澳大利亞引進乳牛的記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自日本內地陸續導入許多荷蘭乳牛,台灣的新興都市近邊的擠乳業焉然形成。1932年已有牧場75家,飼養泌乳牛1,706頭,惟至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時,毀損近半。牧場僅餘47家,泌乳牛873頭,是年乳產量1,075公噸。
另外在基隆還有3處也同樣留下「牛奶寮」的地名:
1. 七堵區八德里,位置在大華新村社區那裡,日本時代當地有居民在此飼養乳牛生產鮮乳,故成為當地名地標之一
2.中正區中砂里沿祥豐街兩側的地帶,日治時代有建築公司來此積極開發,最初剝「石山」(大沙灣炮台在其上)作為旱田,可能此時也飼養乳牛,故留下牛奶寮地名。後來建築公司將這一帶改為建地,建成日式房屋,專供日人住宿。
佐證如下:
↑「平和牧場」,連結網址: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23350&201&pk=seq&showlevel=2
3.中山區西定里現西定巿場所在,戰後為軍眷宿舍。日治時代有居民依山坡建畜舍飼養乳牛,供應鮮乳,而成為指標地名。
1955年為發展乳業,將接收日產而成之國營台灣農林公司畜產分公司之基隆牧場、台北牧場、新竹牧場、中部牧場、與高雄牧場開放民營,加速發展乳業,至1956年已有擠乳牧場78家,泌乳牛1,874頭,戰後10年已恢復戰前水準,是年產乳量2,970公頓。
而據耆老所言:牧場主人為李梯恭先生,當初為台北牧場的員工,後調任基隆牧場,民營之後,承接所有股份。耆老小時候曾進去打過零工,其內員工殺野生貓招待他們,耆老不疑其中典故,結果夾起一顆貓頭而被驚嚇道。
目前土地一半被徵收為市政府水肥廠,一半改建為住宅。
而接收名單中亦有一「瑞芳牧場」,同樣位於瀧川町,民營後據聞是瑞芳聞人李建和先生所經營,其時擔任省議員,又稱「建和牧場」,也曾養過豬和購買種豬配種。
PS.補充107.2.8
在七堵八德路一處乳羊牧場,是基隆唯一現擠羊乳販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