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在虹橋社區的半山腰,靠近銘傳國中的山上,建有基隆天滿宮社,根據昭和18年(1943)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基隆天滿宮社於大正10年(1921)12月25日鎮座,社の祭神為菅原道真(學問の神),例祭日為每年的8月25日,也因為供奉菅原道真(天神)的基隆天滿宮社的設立,使得之後於昭和6年(1931)實施町名改正時將此地命名為「天神町」。
目前無任何神社遺跡,原址改為「南靈宮」,是一座很完整的閩式三合院建築。
↑九州太宰府天滿宮
日治時代在虹橋社區的半山腰,靠近銘傳國中的山上,建有基隆天滿宮社,根據昭和18年(1943)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基隆天滿宮社於大正10年(1921)12月25日鎮座,社の祭神為菅原道真(學問の神),例祭日為每年的8月25日,也因為供奉菅原道真(天神)的基隆天滿宮社的設立,使得之後於昭和6年(1931)實施町名改正時將此地命名為「天神町」。
目前無任何神社遺跡,原址改為「南靈宮」,是一座很完整的閩式三合院建築。
↑九州太宰府天滿宮
台五路基隆隧道(開通於1896年)南榮路北口「蓬萊第一洞」與南口「大道如砥」,都是1926-1928台灣第11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題字,蓬萊第一洞左下角「之進」,右上方「昭和」等字樣都已遭塗掩。
而「大道如砥」,出自老子,與「蓬萊第一洞」都是形容此路的重要性。
廖添丁的故事
1909年11月,廖添丁在日本警方圍捕過程中遭到自己的「黨羽」楊林以鋤具敲擊去世,留下了許多「廖添丁傳奇」。27歲過世的廖添丁,最後10年的事蹟為何? 他是竊賊?強盜?殺人犯?他是義俠?或是盜匪?他劫富濟貧?鋤強扶弱?他是 「抗日英雄」?
…1909年9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第五版以全版七個欄位中的三個欄位,放大標題「兇賊の神出鬼沒」,大幅報導廖添丁突破警方十重、二十重的圍捕,忽於淡水河的船上,或在圓山街道、大屯山隱蔽處、草山叉路上出現,警方聞訊全力追捕卻無所得。最後在基隆廳設下陷阱的圍捕行動中,廖以盜來的巡警手槍射殺警方密探陳良九致死後,在一百數十名警察、憲兵、壯丁團搜索中,於獅球嶺消失蹤影…
日治時期,明治 42 年( 1909 ,民前 3 年) 9 月 5 日 </chsdate />,廖添丁在獅球嶺腳,文安里教堂下方( 龍安街96巷 ),槍殺探偵狗陳良九(日治時期,警察的線民稱探偵狗),當場斃命。
據當時的義警闡述當時廖添丁射殺陳良九所說的話,對現在社會教育有深層的教育作用。
建於明治36年,在天主教堂右下方,為日治時期日軍61病院(基隆海軍醫院前身)(今成功國小)的防空洞(龍安街96巷8號旁),戰爭後期一度為日軍部隊彈藥庫,至今整體建築物完整,是市民通往獅球嶺下兆連里的捷徑。
獅球嶺下之陸軍埔,日據時期,駐有重砲兵連隊及軍醫院,為一要塞區,原為疏散醫院病患,防空避難使用,後來改為彈藥庫。光復後,國軍亦曾經駐防該處。
網路收尋到此一資料:
…1921年基隆公學校建成,為感謝顏雲年的功德,地方人士還曾立一紀念碑,今仍留在基隆市信義小學…
但近日抽空前往一探,無所收穫,只看到2株百年黑板樹。所以要留待有緣人幫我們補充這段資料了。
修竹居
「修竹居」位於獅球路,旁邊就是仁愛區戶政事務所。閩南式磚造宅院,民國24年由陳德成先生所建,至今已75年歷史。
根據仁愛區書院里幹事賴院輝先生所說:「陳家古厝過去以賣豬肉為生活,現在房子雖然有些老舊,不過還是能看到以前修築的面貌和閩南式三合院的完美。」
此處筆者一直沒來探索,放在口袋名單以久,這淒冷的基隆,讓我提不起勁。今日看到此新聞,想說該起身探查,興沖沖利用午休前往,憑印象中的記憶,結果走到「少將頂」,哎呀呀~
再等機會補圖囉^^
***
基隆許梓桑古宅 子孫爭取列古蹟
光緒元年〈1875〉清廷設台北分府通判於雞籠,掌理煤務,並將雞籠改名為基隆,以寓「基地昌隆」。
基隆城隍廟位於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上,廟門正好面對基隆港,相傳當初係因地方天災人禍不斷,為了靖安,清光緒13年〈1887〉由當時仕紳舉人江呈輝、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建。根據史蹟專家林衡道《台灣勝蹟採訪冊》所載,當地傳說基隆城隍廟城隍爺是清代基隆廳第七任海防通判包容,其人慈善、勤政愛民,積勞成疾卒於任內,歿後地方官民頌其德,因此以泥塑像供奉於此,並尊稱為護國城隍。
正殿居中的黑面神像是主神,其餘多尊是分身,供廟會活動時用。城隍廟內的樑上掛有一大算盤,表示算盡人間的真假善惡,惡人無可僥倖。正殿兩側奉祀文判、武判、六司、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求,而後殿則祀有城隍夫人和城隍太子。農曆8月16日城隍出巡。
隱身於繁華市區的基隆城隍廟,沒有顯著的廟埕,三川殿又與兩旁騎樓連接,因此許多遊客都在逛街中不小心「逛」入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