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防波堤

↑1945年美軍空襲,仙洞防波堤上空照,資料來源:(請點我)
仙洞鼻防波堤工程1911年5月動工,同年9月建造完成。下圖為1913年10月面對港口所拍下的仙洞鼻防波堤。

爛水果和愛中國這2家報社都有推出「台灣百大景點」推薦專文。很遺憾的,裡面沒有屬於基隆的景點。
這也說明,在基隆發展觀光,實在是緣木求魚,困難重重,並將基隆打回原形,這港區200多年前原本只是一個700多人的小漁村,1905年《明治三十六年基隆郵便電信統計書》中的統計,此時基隆的人口亦只有約2萬人,是因為海港建設而蓬勃發展起來的都市,並不是景觀。
也許有一些古蹟人文景點,偏偏道路狹小、停車困難,而平常有在觀察市府的促銷觀光手法的人,我想你也會無言以對,長期以來基隆被邊緣化,各項排名墊底、各種全國活動找不到基隆的名字也不是沒有原因滴,當然這是我的問題,他們做的很辛苦也很棒,是一流的團隊。
該怎麼辦呢?沒有天然美景來相助,就只有靠人為籌劃了。如何發展特色吸引觀光客?該加把勁了~基隆,可不要再跟我提有「廟口夜市」 @#$% 真是夠了。
基隆12生肖橋的由來
基隆田寮河橋上的橋因為老舊,於2001年開始陸續發包更新,至於舊橋原貌,以義重橋為例

↑1900年義重橋原貌及附近街屋。
資料來源: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5757715&dofile=
麻糬城
我在古戰場騎單車
頂著中午烈陽,心中思緒澎湃不已,一路上想著這片海岸歷經多次重大戰役,曾經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都在此出現,全台灣異族死傷最多的戰地,讓原本長達半公里的「糯米牆」,經過160多年,如今殘存模樣?心中有著太多問號與期盼,因為此遺城是近日才曝光,知道的人並不多。
路上大型重車川息不斷,出奇不意的喇叭聲,似乎在表達心中的抗議與不滿,而我只是一介螳螂,決不會去擋大哥你的歸路,何必逼我撞山呢?
有人感嘆:「以前的人大都不識字,卻能說出地方很多故事,現在的人知識程度提高,反而忘了自己周邊的故事。 」
遊廓(音ㄎㄨㄛˋ)
…
日人狎妓泛舟之地
日治時期,沿著田寮河,除了水質好,釣魚樂之外,河上旖旎風光更引起市民注意。田寮河上有搖船,像今天碧潭上的遊船一樣,上面不是一般遊客,而是來台工作的日人及日本船員,夥同藝妓共遊,打情罵俏的鏡頭,入夜更多、更刺激,但久了大家習以為常。
消失的小島
對於基隆港當年的風貌,我想是很難一窺究竟,當知道港區曾有2座小島「鱟公島」與「鱟母島」,且當年曾有「鱟魚」大量群居再此,亦留下一俗諺「好好鱟,台甲屎那流」,更讓我非常好奇。
依《大台北古地圖》,1654,海牙:國家檔案館的資料
51,Klaij Hoeck
粘土岬角;鱟公島
Continue reading “消失的小島”
堵的猜測
基隆汐止之間,沿途得經過「八堵」、「七堵」、「五堵」等三個堵。其實,除了這三個「堵」以外,還有一個「六堵」夾在其中,四個 「堵」都在今天基隆市轄區內,標誌著漢人早年在這塊土地上墾拓的歷史。在台灣的地名中﹐凡是「堵」為名的,都和漢人墾拓時為防止 ﹑抵禦凱達格蘭族的侵犯有關。
日人安倍明義在台灣地名研究一書中說:「堵為土牆之義,土牆一丈謂之板,五板之堵,殆即指此。」意即堵為在山地或平地自然通道中所築的防禦土牆。
引用:
七 與拓荒者所建的防衛設施有關的地名
Continue reading “堵的猜測”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史載劉銘傳曾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並架橋,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從1896年開始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於次年完工,當年日軍整修的大致就是劉銘傳留下來的路,而有些許路段有所差異。
日軍修的路出台北城東門往東北走到今天的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接上劉銘傳修的路(這一路段到今天留下兩段痕跡,就是林森南路61巷和齊東街),而劉氏所修的道路出台北城北門後轉東向走在鐵路之南,與鐵路並行掠過台北城東北角。之後應該是在今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交會鐵路來到鐵路以北,此後可能走今天的八德路一二三四段(於錫口街的路段走今天的饒河街)接南港路以及汐止市大同路到汐止。
汐止之後的台5甲線應該是沿用著劉銘傳開闢的路線,而劉氏當年修的道路就是現在的縱貫鐵路之北,然後走大同路到明德一、二、三路。
比對現在公佈於獅球嶺隧道內的清國時代鐵路圖,日軍所繪1895年6月3日基隆附近戰鬥圖與1920年代的軍部圖等三幅地圖,可以推斷劉氏開闢的台北基隆道路在八堵至基隆之間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