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史載劉銘傳曾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並架橋,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從1896年開始整修基隆到台北的道路,於次年完工,當年日軍整修的大致就是劉銘傳留下來的路,而有些許路段有所差異。

日軍修的路出台北城東門往東北走到今天的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接上劉銘傳修的路(這一路段到今天留下兩段痕跡,就是林森南路61巷和齊東街),而劉氏所修的道路出台北城北門後轉東向走在鐵路之南,與鐵路並行掠過台北城東北角。之後應該是在今金山南路忠孝東路口附近交會鐵路來到鐵路以北,此後可能走今天的八德路一二三四段(於錫口街的路段走今天的饒河街)接南港路以及汐止市大同路到汐止。

汐止之後的台5甲線應該是沿用著劉銘傳開闢的路線,而劉氏當年修的道路就是現在的縱貫鐵路之北,然後走大同路到明德一、二、三路。

比對現在公佈於獅球嶺隧道內的清國時代鐵路圖,日軍所繪1895年6月3日基隆附近戰鬥圖與1920年代的軍部圖等三幅地圖,可以推斷劉氏開闢的台北基隆道路在八堵至基隆之間的路線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台北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根據瑞芳鎮誌交通篇的說明,此線共長9.2哩(約14.7公里),基隆輕鐵三爪子線主要自基隆起,沿途經田寮港、圓窗嶺、深澳坑、龍潭堵、瑞芳(柑子瀨)、九芎橋,終點站是本鎮的三爪子。不但是煤礦運輸到基隆的第一條交通線,也成為本鎮與基隆間密切聯繫的重要路線。 其興建的時間是大正元年(1912年)2月,乃顏雲年與日人木村久太郎、近江時五郎等人商議,由眾人共同集資20萬元設立「基隆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並於同年11月完成三爪子線軌道,同月30日開始客貨運業務。

↑美軍對台空襲地圖亦顯示此條路線,可以看出起點在仁一路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輕鐵三爪子線”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以下資料是出自瑞芳鎮誌交通篇,基本上後期基隆到瑞芳之間的交通就靠102縣道與瑞八公路,所以以下是以瑞芳鎮的角度來撰寫,不過也是可以來參考,基隆通往宜蘭所必經的路線

清領時期及其之前的陸路發展

最早的聯外道路應可溯自康熙年間,通往蛤仔難(今宜蘭)的「淡蘭古道」中最主要路線「三貂線」。

「三貂線」為宜蘭聯外道路(淡蘭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支,其最早路線可根據以下史料得知: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宜蘭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的聯外道路中最重要的三條當然就是往台北的縱貫道,往宜蘭的基隆宜蘭道與往淡水的基隆金山道加淡水金山道。

清領時期大抵都是利用今佛祖嶺的隘口前往瑪鍊(今萬里)

引用: 
創建於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為護佑基隆地區的觀音廟。藏在巷弄底的慈雲寺從一間草屋不斷修築擴大,加上屢現神靈,而漸漸聲名遠播。
Continue reading “基隆金山道的路線變遷”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由於日治初期的市區改正計劃,多隱沒於都市計劃整齊的方格式街道,至今碩果僅存者僅三條

1.草店尾街:因建街當時兩旁店舖以茅草覆頂,因以為名

指今愛三路54巷,可斜貫愛二路和愛三路,巷道頗寬,是清代時的街道,因當時店舖以茅草覆蓋,故名。草店尾街之發展,較崁仔頂街為遲,但有後來居上之勢,一般稱草店尾,泛指玉田街,石牌街、福德街、新興街、田仔尾而言。又稱為大基隆,與哨船頭為小基隆之對稱。民國二十年以街衢發展整齊,商貿繁盛,改地名為玉田町,福德町,元町,雙葉町等,戰後劃分為玉田里、仁智里、仁德里、博愛里、福德里、福民里、福興里、忠勇里、和明里、智仁里等十里,屢經調整,合併為玉田、博愛、仁德、忠勇、和明、智仁六里。街道以南北向為仁,東西向為愛,並以數字序列命名。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的清領時期古街”

水八鐵道

水八鐵道

在和平島的八尺門,原住民會館前阿根納遊艇公司舊址旁,留有一段日治時代「水八線」輕便鐵路隧道,把金瓜石產的金銅等礦砂先用小火車運到此地,礦砂裝上接駁船,載至基隆牛稠港後,再換上大船運往日本,做最後的提煉。

水八線的前身是昭和11年(1934)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建造的〈金瓜石專用線〉稱為〈水八鐵路亦稱金瓜石線〉,起自基隆八尺門經八斗子、深澳、焿子寮站(海濱站)、草山至水湳洞。

為配合深澳電廠開工,瑞芳到深澳線通車於民國50年4月8日。此時水八線還存在,到了民國51年,也就是通車至深澳電廠後的一年,水八線終於以設備老舊、危及乘客安全的理由,從8月26日起停止客運,八斗子往八尺門這一截未利用的輕便鐵道也就走入歷史了。

Continue reading “水八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