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不分區

西皮福祿之爭

西皮福祿之爭

前因

漳、泉人常因農田境界或灌渠發生衝突。咸豐元年 (1851年)8月,又因小事在魴頂(南榮公墓)引發大規模械鬥,死亡百餘人。漳、泉相仇,常起紛爭,地方士紳相約出面呼籲收集遺骸,以撫平亡靈,建老大公廟。並盼停止此類械鬥,提出了「賽陣頭代替打破頭」口號,開啟了民間遊藝團體在迎神賽會較藝的風氣,更讓同屬北管的西皮與福祿兩派長期的較勁,甚至成為社會不安的來源之一…

Continue reading “西皮福祿之爭”

基隆衛戍病院

基隆衛戍病院

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的記錄,當時派遣於臺澎的軍隊,在編制上皆配有衛生隊或是野戰病院,且兵站所中亦配有相關醫療人員,協助相關的救護活動。例如在佔領澎湖之作戰兵力編制上,配備後備軍伕一百名、二等軍醫正一名及醫療船兼補給船神戶丸等;派遣來臺灣的近衛師團第一批運送部隊,其編組中亦包含衛生隊、第一野戰病院、及兵站部(當中部份為衛生預備員、衛生預備廠、患者輸送部等)之後第二批的運送部隊中,又加入第二野戰病院等,都是作為傷病士兵的治療及後送負傷者等任務。

有關軍事醫療設施的設置上,《臺灣征討圖繪》亦提及日軍常利用民居、書院或是廟宇等地點,用來開設繃帶所或病房。除利用上述地點外,亦利用接收清國後的官方建物作為醫療用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日軍接收基隆後,即以此地作為軍事補給的基地,從日本運輸進港的日軍必須在基隆整裝後,再前往臺灣各地鎮壓反抗軍,因此軍隊的安置便運用清朝的官方建物,作為供應軍事方面的需求;其中除了作為兵站宿舍外,亦作為應付多數不適應基隆氣候的士兵所設立簡單之軍事醫院或臨時赤十字病院。( 在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頁54–55。有詳細地點記載 ),其中比較大的病院為利用清朝的統領衙門(基隆舊水雷營)充當兵站部病院,在緊鄰其後方臨田寮河處的昭忠祠,充當為陸軍軍營。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衛戍病院”

基隆同風會

基隆同風會

 

↑大正四年史(國島水馬)

同風會乃取「風同道一」之義而命名,為日治時期社會教化團體之一。日本治臺初期為推動同化政策,改變臺人語言和風俗習慣,乃於廳縣以下成立「天然足會」、「國語普及會」、「矯風會」或「敦風會」等各種教化團體。 1914 年受到日本伯爵板垣退助在臺發起「臺灣同化會」之影響, 1 月 7 日總督府授意縉紳組織台灣同風會,以對抗台灣同化會。對於可能威脅到台灣總督府統治權力的台灣同化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及在台日人採取暗中阻撓及反對立場,不擇手段打擊同化會,終在 2 月 26 日由總督府下令解散同化會。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同風會”

基隆市業餘學校

基隆市業餘學校

194667日民報報導,本市一般熱心教育人士,因感推廣國語文及精研我國固有文化之必要,特倡起籌設基隆市業餘學校(夜間),俾供公教人員及一般商工界青年之進修,藉以匡助社會教育之發展,於516日假基隆市信用合作社內召開董事會議,公推黃樹水、紀秋水為正副董事長,劉福來為會計,校址設在雙葉國民學校(仁愛國小),65日開始登記,預定610日正式上課並舉行開學典禮。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市業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