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衛戍病院
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的記錄,當時派遣於臺澎的軍隊,在編制上皆配有衛生隊或是野戰病院,且兵站所中亦配有相關醫療人員,協助相關的救護活動。例如在佔領澎湖之作戰兵力編制上,配備後備軍伕一百名、二等軍醫正一名及醫療船兼補給船神戶丸等;派遣來臺灣的近衛師團第一批運送部隊,其編組中亦包含衛生隊、第一野戰病院、及兵站部(當中部份為衛生預備員、衛生預備廠、患者輸送部等)之後第二批的運送部隊中,又加入第二野戰病院等,都是作為傷病士兵的治療及後送負傷者等任務。
有關軍事醫療設施的設置上,《臺灣征討圖繪》亦提及日軍常利用民居、書院或是廟宇等地點,用來開設繃帶所或病房。除利用上述地點外,亦利用接收清國後的官方建物作為醫療用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日軍接收基隆後,即以此地作為軍事補給的基地,從日本運輸進港的日軍必須在基隆整裝後,再前往臺灣各地鎮壓反抗軍,因此軍隊的安置便運用清朝的官方建物,作為供應軍事方面的需求;其中除了作為兵站宿舍外,亦作為應付多數不適應基隆氣候的士兵所設立簡單之軍事醫院或臨時赤十字病院。( 在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頁54–55。有詳細地點記載 ),其中比較大的病院為利用清朝的統領衙門(基隆舊水雷營)充當兵站部病院,在緊鄰其後方臨田寮河處的昭忠祠,充當為陸軍軍營。
所以當1895年日軍攻陷基隆後,即設立陸軍衛戍病院(「衛戍病院」為日治時期日本陸軍醫院,1936 年以後正名成為「陸軍病院」)於清朝的統領衙門,來收容傷病治療或待後送的本土官兵。根據記載:1895年六月十三日日人設立基隆衛戍病院,並自日本本土調派一名醫師,九名藥劑師,二十名護士來台,開創台灣官辦醫療體系之始。
↑基隆市街圖(1935年南天書局)
日軍並派前陸軍軍醫中將藤田嗣章由「熊本陸軍豫備病院長」轉任「基隆兵站病院長」(基隆衛戍病院),1895年八月九日上岸基隆,雙肩扛起「臺灣征討軍」之衛生責任。後基隆衛戍病院於1897年遷至基隆獅球嶺山腳偏僻廣闊的土地,緊鄰基隆重砲兵大隊營區,營舍皆屬於臨時搭蓋的建築。根據 1898年 10 月 4 日《台灣日日新報》〈基隆の暴風雨〉,基隆地區於 10 月 2 日遭遇風災後,衛戍病院六棟病室中有三棟全毀,一棟半毀,剩餘兩棟病室的屋頂、壁體及玻璃亦全數剝落。另據《台灣大年表》頁31 ,此日因暴風雨,基隆守備隊之兵舍全壞,兵卒宿泊於市中,由此得知當時營舍建築不耐風害之狀況。
故藤田氏重新設計建造「基隆兵營」(這是撤除各戰地幕營,開始在本島各地興建「急造假兵舍」的第一座,即基隆重砲兵大隊「第一大隊兵舍」 ),並在其旁建新式的基隆衛戍病院。
↑由國家圖書館所藏一楨約 1910 年代明信片中可看到基隆衛戍病院一部分之外貌
↑圖7-9基隆衛戍醫院
原題名爲:「基隆衛戍病院」,東京神田發行,明信片上印有「大正四年基隆要塞司令部第
二0號許可濟」,約發行於1915年。
基隆衛戍醫院其前身爲1895年6月3日近衛師團登陸後設置的衛生隊,4日之後改設野戰病院。後來野戰醫院隨軍南下,原來設置在獅球嶺軍營的地万就改設預備醫院,作爲日軍前線後送官兵的療養所與處理亡者的場所。
1896年日軍正式成立基隆衛戍醫院, 1896年至1907年期間一度隸屬臺北衛戍醫院成爲其分院,後仍獨立。
1912年重砲大隊進駐營區後,基隆衛戍醫院就在其後方擴大院址。日治中期,基隆衛戍醫院改名爲臺灣區第一醫院,或稱基隆陸軍醫院(病院)
1905 年的基隆衛戍病院仍為分院,分院長為吉田三等軍醫正,其後升等為基隆衛戍病院。基隆衛戍病院於台灣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時即進行改建(淺井新一,1932:p7),1911-1912 年間共改建改建「衛生材料及被服庫」「管理室及附屬家」「病室及附屬家」「傳染病室及附屬家」「手術室與渡廊下」「燒卻竈」等建築。根據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1957 年《基隆市志》〈衛生篇〉,基隆衛戍病院位於堀川町 98 號,專治要塞防守官兵,院內有醫師兩名,藥劑師一名。
而台灣全島中罹患瘧疾的不健康之地,原先是以基隆為首。考量當時臺灣的野戰「軍隊衛生」狀況,會令人先想到澎湖島的「千人塚」。…『馬關條約』締結前,日本已先於1895年3月26日攻佔澎湖群島,日本兵士近千人因罹患霍亂喪命,而埋葬該地…
瘧疾(malaria)西方文字的本意是「惡空氣」,早期人們認為瘧疾是瘴癘之氣造成的風土病,日軍進入台灣時,所遇到的風土病瘧疾即為最嚴重的考驗。漢人移民台灣時,曾引發瘧疾的流行,日本領台後軍民的移住,也引發瘧疾的流行。從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至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間的疾病死亡率,無論是日人或台人都以瘧疾為最高,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瘧疾,在台日本人10人中就有1至2人死於瘧疾,總督府也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開始展開防瘧措施
對瘧疾的控制,這嚴酷的考驗在野戰後半期,藤田氏藉提振「地方衛生」之手腕將士兵、百姓罹患瘧疾情況大大改善,身為基隆市民應該記住這段歷史。
後改稱日軍61病院,只是證據待補充。
99.9.72修正
基隆衛戍病院其位置在今獅球嶺下的成功國小,其旁留下一「百年防空洞」以茲見證。從暖暖士紳周勉先生,在「暖暖國小樹人百年」一文中可看出,戰末尚在經營
…民國卅二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傷患無數,日軍成立臨時「基隆陸軍病院分院」,在校容置傷兵,至民國卅四年十月廿五日台灣光復,日軍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另根據
…國軍北投醫院於民國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成立於浙江蕭山縣,為因應時局需要即開始收容病患,並備配予成為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一0八醫院,當時為浙江一帶最好的軍方醫院,同年八月一日由舟山轉進基隆,駐紮於台灣基隆七堵國民學校,持續遂行醫療任務,三十九年一月一日更名為陸軍第十五醫院,同年七月五日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一醫院,四十一年四月二日更名為聯勤六十一醫院,四十二年七月一日增設精神病組,為軍中首創精神科,民國四十六年接受美軍精神醫學小組蒞院指導與訓練,四十九年五月五日更名為陸軍八二一醫院,編制六00床,民國五十五年由基隆搬遷至北投現址…
所謂「日軍61病院」應該是指41年更名的「聯勤61醫院」,這在這裡亦有新聞「基隆市長就職」可佐證。只是北投醫院地址似乎有誤,不在七堵國校(有可能駐紮或移防)
按:「基隆大事記,P154」記載,1955.3.31 本市三輪車工會組隊慰勞聯勤61醫院傷患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