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菜井位在基隆市義民里市立體育館和信二路74巷住家之間。義民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田寮港庄所轄;昭和6年屬幸町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幸町分為三里,本里為其中一里。
豆菜井地名起因乃因日治時期即有人在此利用一口井蔭豆菜,故稱豆菜井。
而原本在巿立體育館旁豆菜井蔭豆菜的「豆菜火仔」(人名),遷到坑谷內蔭豆菜,在水源旁建一座工寮,故名豆菜寮,地址為信二路74巷66號,此地已深入74巷的坑谷之中。
豆菜井位在基隆市義民里市立體育館和信二路74巷住家之間。義民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田寮港庄所轄;昭和6年屬幸町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幸町分為三里,本里為其中一里。
豆菜井地名起因乃因日治時期即有人在此利用一口井蔭豆菜,故稱豆菜井。
而原本在巿立體育館旁豆菜井蔭豆菜的「豆菜火仔」(人名),遷到坑谷內蔭豆菜,在水源旁建一座工寮,故名豆菜寮,地址為信二路74巷66號,此地已深入74巷的坑谷之中。
住在基隆的福州人
福州人在基隆定居的歷史記錄非常久遠,但是斷層太久,從十七世紀到現在,中間將近有二百五十年,福州人在基隆失了蹤影。基隆開發的歷史源頭在和平島,所以古時候的和平島有「福州街」、「福州厝」之地名,正是說明當年福州人來台的海商風華。清康熙57年(1718)的《重修台灣府志》云:「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乾隆29年(1764)的《續修臺灣府志》中:「大雞籠嶼,城與社皆在西,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當地民間傳說:荷蘭時代,擅長造船的福州人在此集居成街,因而此地也稱為「福州街」。從傳統台灣與中國的航線來看,福州與基隆是屬於天然季風潮流的海運交通點,沒有阻礙。以戎克船由淡水、雞籠到福州、廈門的水程,順風的話一晝夜便可抵達;可是如果船隻從淡水、雞籠開往台南卻要38小時以上,因此福州人來北台交易且集居成街,並不足為奇。
故可知福州人來台的紀錄早在16世紀就已開始。社寮俗諺:「福州雞啼、社寮有聽」、「福州雞啼、雞籠有聽」,也是在說明福州街的歷史悠遠。
而今天基隆僅存的福州人,卻不是古早福州街的福州人,他們大都是在日治時代才來台謀生定居。不過他們來的方法不盡相同,有人是合法登記來做修船工、有人是來經營理髮店、賣豆腐的,也有人是冒險偷渡過來。他們在基隆已經四代,最後一代連福州話都不會講。1949年撤退來台的福州人,大多是海軍子弟,以高雄跟基隆最多。
基隆同風會的三大事業為同風幼稚園、博愛醫院以及國語講習所、練習所。
在大正九年(1920)7月,許梓桑以同風會會長名義,向總督府申請「基隆私立同風幼稚園」,成為由台人在基隆成立的第一所幼稚園。創辦目的是配合當局政策,協助推廣日本文化,推行日語普及。招生對象是台人,學費(入園費/保育費)約50錢。入園年齡大約5歲到上公學校之前,地點設於基隆夜學校的教室(廁所和辦公室是另外募款興建的)。
基隆同風幼稚園經費來源:保育費,有志之士捐款,存款利息。而捐款者共52人,周景文為基隆街協議會員,汪福蔭為包工業者,陳志鋭為歐美雜貨商人,顏雲年為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臺北州協議會員,顏國年,潘榮春等地名流。
其中由顏雲年捐200 圓,顏國年、許梓桑各捐50 圓等,及其他地方菁英的捐獻金,共募得1200 圓,使得幼稚園順利創辦。
按:「大正十五年度臺北州學事一覽 敎育課,P39」記載,地址:基隆市基隆字義重橋84番地,設立認可:大正9年7月13日,設立者許梓桑。
基隆在地詩社中,以「大同吟社」最為重要,除了橫跨日治、國府時期,成員也最多、活動最活躍。該社是在昭和6年 (1931) 4月20日天長節(大正天皇生日,1914年開始)成立,由張鶴年、劉明祿、蔡清揚、王吞雲等首倡,在基隆市新店七七(今仁二路 224號)蔡清揚住處成立事務所,每月開擊鉢吟例會乙次。活動範圍以基隆、四腳亭、暖暖、瑞芳等週遭地區為主。
5月3日午後7-12時,剛成立的大同吟社,假許梓桑新落成的「慶餘堂」開例會,20餘人參與,題擬〈大同〉、次擬擊鉢吟〈擬慶餘堂春夜小集〉。並推舉許梓桑為顧問,後擔任首任社長。
1936 年10 月,與雙溪貂山吟社、九份奎山吟社,共組「鼎社聯吟會」,直至昭和十八年(1943),共三年多,三社輪開十次。其間宜蘭縣頭城登瀛吟社,亦由貂山吟社長前往勸誘,以客員身份,來參加鼎社,春夏秋冬,四社各主辦一次吟會。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烽火愈烈,「鼎社」聯吟,隨之中止,1990年復振。
日治時代就有所謂「市街地信用組合」,為信用合作社的前身。光復以後,合計信用合作設立有73家,1972年台中第十一信用合作社成立,是目前台灣最後一家成立的信用合作社。
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之前身為有限責任基隆商工信用組合,創立於基隆市基隆字草店尾三三番地三,時在大正11年六月六日。初由顏雲年先生擔任理事主席,登記字號為專隆市字第十號。繼由第二任理事主席顏國年先生、第三任理事主席顏欽賢先生悉心經營。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奉省府通令,依我國法令規定,改組更名為有限責任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嗣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再奉准更名為保證責任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爾後,民國五十四年改組時,故省府委員謝清雲先生,深獲當局器重,地方愛戴推崇,臨危受命出任第四任理事主席,提出十六項改革方案,致力復興,扭轉乾坤,立本社之業務深厚穩固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