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仁愛區

林開郡洋樓

基隆市開發最早的仁愛區(大基隆),原本有許多古老街肆,經過日本人現代化的市區重劃和戰爭末期美軍的轟炸,加上邁入現代化以後的建設,很多古宅都遭到拆除或消失,目前倖存的其中,有林開郡先生所興建的一棟西式洋樓(愛一路45號),跟一棟仿文藝復興式的建築(仁二路259號)

 

 

而關於林開郡先生,只找到以下資料

Continue reading “林開郡洋樓”

力行中學

力行中學

 

閒暇之餘與長輩聊天,談及基隆除了有一所「立德中學」外,還有一所力行中學,因口音的關係,經咕狗收尋之後找到一所「勵行高中」,但學校是在永和,不死心再努力翻尋,終於在這篇「佛菩薩探訪錄–消災解厄篇」找到片段資料,該作者約民國30年生。

 

 

 

…在我十五歲那年,記得大約在秋末冬初時候,在基隆私立力行高中校門玩耍,不知怎的,學校大鐵門經我不在意地搖動了幾下忽然倒了下來…

 

 

Continue reading “力行中學”

竹仔嶺招魂碑

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可以對竹仔嶺隧道有些微了解:
 
台灣第一條鐵路由基隆至新竹為止,乃是由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基隆通往台北一段,經由今日基隆市安樂區佛祖嶺,通過獅球嶺隧道,貫穿獅球嶺到達八堵。由於獅球嶺隧道設計不佳,兩端低陷,中間高起,火車行駛不易,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決定改築新的鐵路線。1896年5月起開始挖鑿竹仔嶺隧道,以貫通獅球嶺,由大倉組與有馬組負責施工,隔年1月22日貫通,全部工程經過兩年多始完工,工程期間有300多人殉難。竣工後,在隧道的北口舉行開通儀式,臺灣總督等官員皆列席參加。

日軍少尉碑

日軍少尉碑

 

在基隆三坑嚴放寺後山稜線竹林中有一座「日本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又稱「日軍少尉碑」,而我記得在法王寺通往後山嚴放寺的小路上,立有一石柱,上寫著「少尉」,意指這裡有紀念碑。一般人看到這石柱會相當奇怪,因為主碑不再附近,而是在後山竹林中,這石柱大概是算指引的功能吧!但遍查網路無人有此記錄,是我年老昏花老糊塗了嗎?還是被拆掉了?只見有人記錄:…立有一根花崗岩石柱,上有「大正九年…新見…」等字,哇~這段懸案有待貴人來考證。

Continue reading “日軍少尉碑”

基隆魚菜市場

 


↑基隆魚市場鰱子鯛堆積狀況

日治初期,魚類多在街道兩旁擺設銷售,沒有任何市場設備。明治33[1900]年起政府為了建設公共衛生設施,開始在各街庄實施衛生事業,並將魚市場的經營管理納入規劃。明治44[1911]年總督府發布「臺灣市場取締規則」,規定魚菜市場由各廳管轄;並發布市場貸渡規定,規定市場內的零售商必須支付一定的使用費,以此收入作為廳公共衛生事業之經營費用。

位於旭川河東岸今仁三路和仁四路之間的仁愛市場,前身是日治時期的「福德食料品小賣巿場」,建於明治42年(1909),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崁仔頂漁獲和蔬果的中小盤商販雲集於此。

基隆人舊稱此為「大市場」,因為是基隆港巿最大的巿場。後因巿街發展屢加增建,現貌是於民國78年建造而成十二層大樓,一、二樓是巿場,其餘為國民住宅。
Continue reading “基隆魚菜市場”

基隆新店街附近

新店里

漢人在基隆港南側約於雍正年間,發展成崁仔頂街;其後約於乾隆年間,在西北側陸續形成新的街肆,此街肆即被稱為「新店街」,以其店舖簇新之故也。新店里里名就是沿用新店街的舊名而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新店街、媽祖宮、暗街仔街,坎仔頂街,昭和6年(1931) 改訂町名,屬旭町。 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旭町劃分為新店、和興二里;民國67年,和興里併入新店里。

Continue reading “基隆新店街附近”

台北州基隆稅務出張所

本照片為收稅官吏基隆出張所員團體合照。


依照片地點顯示,為現今港邊郵局位置所在。「台北州基隆稅務出張所」在台灣光復以後,行政區域調整後改為「基隆市稅務稽徵所」,嗣因擴大編制,於民國36年1月再改為基隆市稅捐稽徵處,隸屬基隆市政府,受台灣省政府財政廳監督,負責全市國、省及地方各種稅捐稽徵事宜。

Continue reading “台北州基隆稅務出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