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里
漢人在基隆港南側約於雍正年間,發展成崁仔頂街;其後約於乾隆年間,在西北側陸續形成新的街肆,此街肆即被稱為「新店街」,以其店舖簇新之故也。新店里里名就是沿用新店街的舊名而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新店街、媽祖宮、暗街仔街,坎仔頂街,昭和6年(1931) 改訂町名,屬旭町。 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旭町劃分為新店、和興二里;民國67年,和興里併入新店里。
崁仔頂街
此地東側臨旭川河,因街肆地勢較高乃稱崁仔頂街。指今孝一路,仁二至仁三的路段。
是漢人在「大基隆」一帶最早發展的街肆,時間約在雍正元年(1723)。是自清以來漁船靠駁卸貨的地方。日治時代,河川整建為旭川運河,漁船仍由運河帶來魚貨。戰後,運河漸淤塞不通;民國67年,旭川運河被蓋掉,改建三棟大樓。河運不通,但崁仔頂街仍為魚行專業區,只是魚貨改由貨車運送。崁仔頂街的魚行店面有近十棟是日式建築,至少有60-70年的歷史,呈現古樸風貌。
媽祖宮口街
清代至今~指今日慶安宮所在地,往北延伸到港口邊這一帶街肆。
新店街
指今孝二路到孝三路之間的街肆。
↑今基隆市孝二路,至於街道左邊建築物,為連仔房,遠方為獅球嶺。
新店街的發展稍晚於崁仔頂街,因店舖簇新,故名新店街。新店街後來也引申為指旭川西側的「大基隆」街,是福祿派「聚樂社」的勢力範圍,與其相對的是旭川東側的草店尾街,為西皮派「得意堂」的勢力範圍。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城隍廟,面向海港,商業中心轉至新店街,一直為基隆商貿精華地區。當時居民所需水源,皆賴鑿井汲水使用,在代明宮(忠四路)之井水,取之不竭,因用水之便,形成街集,故該段名叫「後井仔。」
腳槌仔
指今孝二路46巷,位於慶安宮西側的小巷子。
清代時,在這條街上有許多米店,樁米所使用的石槌綁在竹桿上,另一端站著人,椿米時一踩一放,好像用人作槌仔,因此稱為「腳槌仔」。米店到日治時代已不存在了。現在此巷主要為純住家。
九間仔
孝二路54、56號大樓,本處原有九間委託行分布,故名九間仔。
↑1913年9月從高砂公園往港口拍攝的道路,即今之孝二路,當時路寬為20公尺。圖中道路兩旁的建築,只剩下現今俗稱的「九間仔」。
暗街仔街
崁仔頂街北側、媽祖宮口街東側 因店舖屋簷相連,難見天日,故稱暗街仔街。發展稍晚於崁仔頂街
而在港口,城隍廟的對面,有一特別的建物~候船室
↑建於新店街的碼頭倉庫及倉庫兩旁的候船室,位於今忠一路天橋下方公車站牌段,由臺北合名會社櫻井組施工,並於1911年2月竣工。由於基隆港船客及貨物裝卸量愈來愈頻繁,再加上基隆多雨,因此倉庫與船客候船室的加建為勢之所趨。中央倉庫為一木造平房,軒高13尺5寸,面積128坪;兩側的候船室建築格局相同,皆為洋式小屋,軒高35尺,面積為24坪。
↑新店街上屋?於??荷役狀況(圖?移出臺灣米?汽船積???為?團平船??荷役???????遙?基隆郵便局?望?其左方?架???田寮港運河口?於??日新橋??。)
另一角度,圖中也可以看出碼頭苦力的工作情形。
↑後毀損於1945年的空襲
↑Aerial view of city port, people working on the docks.
Photo: Carl Mydans./Time &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
Jan 01, 1950
1950年以大約整理完畢,候船室前改成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