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雙生匯雙水的土地公廟

懸缺以久的照片,有空真的要補齊改寫^^

***

雙生匯雙水的土地公廟 

記者楊培華/基隆報導 2007.02.21  自由時報

基隆市水源路東、西勢溪匯流處有座土地公廟,遠看像是一座土地公廟,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兩座廟「黏」在一起。

當地耆老說,這兩座廟原本是分開的,一百多年前日本人闢建西勢水庫,原本位在西勢溪上游的村落被迫遷村,村落供奉的土地公也跟著遷到現址,與東勢土地公在同一屋簷下,百年來已不分彼此。

暖暖文史工作學者王國緯指出,暖暖早年因地處基隆河運中點,發展的年代相當早,現在西勢水庫集水區範圍內,早在清咸豐年間就已經有漢族移民居住,依土地公廟遺留下來的石碑,那時約有十四戶佃農住在西勢溪上游,以耕作為生,居民們供奉著自己的土地公,東勢溪畔居民所供奉的土地公廟,就是雙生土地公廟現址。

王國緯說,到了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闢建西勢水庫,將西勢溪上游的居民集體遷村,住民不得已移到東勢溪來,東勢溪居民供奉土地公的地點,恰好在東、西勢溪的交會處,東、西勢溪先民們經擲筊徵求兩位土地公同意,才將西勢土地公也遷到此處供奉,形成同一地點有兩位土地公的情形。

為了區分起見,現址的東勢土地公廟稱為「福德宮」,遷居此處的西勢土地公廟則為「福興宮」。

九十二年間,兩廟因年代久遠漏水,地方上集資整建,才將兩廟前方屋簷合而為一,同時將西勢土地公最早的兩塊石碑一起供奉在西勢土地公旁,左邊的石碑上清楚寫著「正神佑北方」、「暖暖西勢庄十四佃」等字樣,而右邊的石碑則是「咸豐九年己未葭月立」、「福德庇西勢」等,說明西勢土地公的歷史。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