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愛哭の黑熊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仁愛區文安里里長李進隆結合里內耆老,出版文安里誌;這也是基隆市第一本里誌。

水 輕硿仔是文安社區的舊地名,位於石硬港(南榮河)與蚵殼港(西定河)交流處河畔,背倚獅球嶺,前臨少將腳,精一路北側,約200公尺即是遠近馳名的廟口商 圈。古昔水輕硿仔是一商業極為活絡的地方,石硬港水域寬廣,大型駁船常駐碼頭,碼頭運送業務蓬勃,煤炭、木材、麵粉材料等是當時的主要貨源。 Continue reading “53:本市No.1里誌-《文安里里誌》”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蔡英清,日治時期進入省立基隆中學就讀,所以他的日文十分流利。後來他致力於集郵,四處收集各國郵票,由於生肖屬猴,所以和猴有關的郵票也成為他收集的重點。其母親擔任過光復後的基隆市的參議員,家境良好。 Continue reading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

王拓,本名王紘久,1944年生於基隆市郊八斗子漁村,自小由母親撫養長大。臺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畢業後,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之後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王拓一路都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甚至曾經擔任煤炭工人與漁夫。 Continue reading “40:本市No.1鄉土小說家-王拓”

41:本市No.1榮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全額獎助的留學生-魏正儀

41:本市No.1榮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全額獎助的留學生-魏正儀

資料闕如,但有可能是以下這位魏女士,等各位網友補充了。


2003-12-20
第2屆文建會文學翻譯獎,中譯英譯詩類第2名魏正儀同時獲得譯文類第2名

2005-12-9
第十八屆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文建會優等獎:魏正儀,獲獎金五萬元,獎座一尊。

42:本市No.1「詩、書、畫、印」的文人畫家-陶芸樓

42:本市No.1「詩、書、畫、印」的文人畫家-陶芸樓

陶文輝,單名為「暉」,別號芸樓,又號冰翁、竹齋、般若波羅密多龕主。清光緒24年(1898)8月22日出生,祖籍浙江省紹興會稽陶家堰,畢業於福建師範專科學校。 Continue reading “42:本市No.1「詩、書、畫、印」的文人畫家-陶芸樓”

43:本市No.1台語歌謠創作家-葉俊麟

43:本市No.1台語歌謠創作家-葉俊麟

一九二一年出生於基隆的葉俊麟本名葉鴻卿,葉俊麟是筆名。父親葉頭六、七歲才到台灣,「不能背祖」 的觀念很強,加上家中經營布莊經濟狀況也不錯,因此葉俊麟六歲時便被送到漢塾學習台語漢文,奠定了他往後靈活運用台語文字的基礎,也使得葉俊麟從小便對文學、寫詩產生興趣,十五歲便寫出葉家布莊門聯上「德望方殷師宴子、昌期裕後效陶公」的詩句。 Continue reading “43:本市No.1台語歌謠創作家-葉俊麟”

44:本市No.1揚名國際的作曲家-馬水龍

44:本市No.1揚名國際的作曲家-馬水龍

馬水龍,1939年7月17日在港都基隆出生。五歲時,全家為了逃避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的空襲,而遷居到山城九份八番坑坑後巷32號。
馬水龍先生事後回憶說:
 
姑媽家位於九份視野最佳的高處,一走出門,右側的視線在山谷的另一側被高聳的基隆山阻斷,左側的視野則毫無障礙地隨著深澳灣,八斗子的岬角,一直延伸到大海。
Continue reading “44:本市No.1揚名國際的作曲家-馬水龍”

45:本市No.1從事「古船重建」的文史技藝者-曾樹銘

45:本市No.1從事「古船重建」的文史技藝者-曾樹銘

曾樹銘 
學歷:文化大學中文系
現職:船史與復原船研究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台灣船」復原計畫推動者、五米樂載具研造協會發起人、基隆樹銘海舶工作室負責人、永和、宜蘭社大講師
Continue reading “45:本市No.1從事「古船重建」的文史技藝者-曾樹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