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全台No.1民營廣播電台-益世廣播電台
益世廣播電台是已故于斌樞機主教在民國三十五年任南京教區總主教時創立。其設置目的是為配合抗戰前唯一的宗教新聞事業–益世報,作新聞報導、宣傳福音、配合政府宣導政令、推行社會福利、喚醒國人認識真理愈顯主榮,是當時我國天主教唯一的宗教機構。 Continue reading “31:全台No.1民營廣播電台-益世廣播電台”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31:全台No.1民營廣播電台-益世廣播電台
益世廣播電台是已故于斌樞機主教在民國三十五年任南京教區總主教時創立。其設置目的是為配合抗戰前唯一的宗教新聞事業–益世報,作新聞報導、宣傳福音、配合政府宣導政令、推行社會福利、喚醒國人認識真理愈顯主榮,是當時我國天主教唯一的宗教機構。 Continue reading “31:全台No.1民營廣播電台-益世廣播電台”
32:本市No.1舉人-連日春
連日春(1827-1887),字靄如,原籍福建長泰縣。先人連元喬在乾隆年間渡台,初居小雞籠,後徙三貂,組織「連同興」墾號,開墾荒地,成為三貂望族。
後連日春遷入台北大稻埕,八歲能文,拜陳維英為師。及冠,遍讀群書,為古文辭,下筆千言。光緒二年(1867)赴福州府應試而中舉,福建巡撫丁日昌贈之「文魁」匾。光緒十年(1884),協助劉銘傳打敗侵台法軍。 Continue reading “32:本市No.1舉人-連日春”
35:本市No.1北管提弦的詩人-周植夫
周植夫,本名孫園,字植夫,後來以字行。祖籍福建同安,出生於大正7年(1918),父親原任職清朝的硝防營,後棄官從商,選擇在 當時因位於淡水至宜蘭內河終點站而熱鬧繁華的暖暖定居。六歲時父親過世,靠母親幫人洗衣拉拔長大。八歲時就讀暖暖公學校,畢業後因家貧輟學,十四歲跟隨王 子清先生修習漢學。過目不忘,學養深厚。曾任職於基隆船塢。
Continue reading “35:本市No.1北管提弦的詩人-周植夫”
33:本市No.1私人興學-石坂莊作
石坂莊作(1870-1940) 號圖南,明治3年(1870)出生於日本群馬縣吾妻郡原町,為基層公務員石坂太源次之長子。1885年畢業於原町小學校高等科,精讀漢學多年; 於1889年在母校任教職,1890年底入伍從軍(為工兵軍曹),參與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7月凱旋故里,因戰功受勳八等,並回校復職。 Continue reading “33:本市No.1私人興學-石坂莊作”
37:本市No.1榮獲全台「三元及第」的詩人-陳祖舜
陳祖舜先生,出身基隆商業專修學校,光復隔年畢業,便在基隆港務局任職,民國40年代加入大同吟社,曾與羅慶雲、胡雲鶴、劉宗、林耀西、等人發起組織燈謎學會,於民國五十二年,正式成立「基隆市謎學研究會」。 Continue reading “37:本市No.1榮獲全台「三元及第」的詩人-陳祖舜”
36:本市No.1長期編撰志書的民俗學者-洪連成
洪連成
大 正十年生,世居基隆,曾任台灣新聞社記者,主跑日治時期總督府的財經新聞,奠定日後纂修志書文獻史料之基礎;又曾任職安樂區、仁愛區公所,至 1987 年屈齡退休,長達四十年公務生涯,盡心盡力為地方服務,贏得市民的讚譽與敬仰,其一生著作頗豐,多次參與基隆市志文獻編纂,基隆之豐富文史資料之完備,其 人功不可沒,有「雨港歷史的活字典」之稱。2003 年春辭世,實為地方文史界之遺憾。 Continue reading “36:本市No.1長期編撰志書的民俗學者-洪連成”
52:本市No.1漁村村誌-《八斗子耆老訪談錄》及《八斗子地方史話
《八斗子耆老訪談錄》是由陳世一、張雯玲訪談記錄,財團法人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出版。
《八斗子地方史話》作者陳世一,財團法人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於1999年出版。
以八斗子漁村為主題出版誌書,是一大嘗試與創新,也是本市唯一。
51:本市No.1「228紀念碑」-中正公園「228和平紀念碑」
基隆市228紀念碑
根 據〈基隆大事紀〉記載;本市二二八紀念碑於1995年9月30日,在中正公園海門天險前廣場,興建「二二八紀念碑」,造型有如「西洋蠟燭」,由官方耗資近 三百萬元,於次年二月完工。設計者孫與利指出,就此碑體的對稱而圓融的形狀而言,其抽象的意義重點在於對未來社會和諧的積極期望,而在撫平過去傷痛的意義 上重於過去事件的回憶。 Continue reading “51:本市No.1「228紀念碑」-中正公園「228和平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