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資料看到這一段,覺得有趣^^
【耶蕉頭】:現屬仁愛區文昌里。
忠一路城隍廟前岸壁設備有棧橋(浮橋),可繫船舶,爲來往仙洞、社寮之渡頭,有渡船「八千代丸( yachiyomaru )」日音「耶之約」,臺人將此浮棧橋以諧音謂「耶蕉頭」,即「八千代號渡船船頭」。 Continue reading “耶蕉頭”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看資料看到這一段,覺得有趣^^
【耶蕉頭】:現屬仁愛區文昌里。
忠一路城隍廟前岸壁設備有棧橋(浮橋),可繫船舶,爲來往仙洞、社寮之渡頭,有渡船「八千代丸( yachiyomaru )」日音「耶之約」,臺人將此浮棧橋以諧音謂「耶蕉頭」,即「八千代號渡船船頭」。 Continue reading “耶蕉頭”
看到這篇,覺得有趣^^
…民國二十五年轟動國際之「基隆事件」,發生在此地。當年十月五日英國遠東艦隊訪日途次,寄港基隆,官兵登陸觀光市區,英兵平日在香港欺侮華人,如家常便飯,亦無人敢反抗,到了基隆亦是華人故態復萌,橫行如在港,亂翻小攤貨物甚至踐蹈侮辱小販,又隨地撒尿。氣不平的市民伺機將落單英兵,拖入橋頭之木材堆積場,痛毆後擲在大路邊。因此倫敦下院,交互質詢,行將引起國際紛爭事件,但日本政府只對事件經過說明,連「遺憾」的外交詞令都不用,英國雖強國,對勢如中天的日本,亦莫可如何,不了了之(「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洪連成,p58) Continue reading “1936 年日英基隆事件”
很久以前就常經過此地,近日因在地名辭書再次看到介紹,想想還是實地來踏查才是,避免老是閉門造車,讀死冊~~
近日讀到一句俗語:「小腳是娘,大腳是嫺(ㄒ|ㄢˊ)」~~腳小的女人是阿娘,腳大的女人是婢女;這令我覺得有趣,就再進一步查詢,整理如下… Continue reading “小腳是娘,大腳是嫺”
當年聽到「望海巷」這名字覺得還蠻美的,印象中是某公車路線的終點,年紀漸長之後,挖勒~這哪是巷,這是整個灣澳啊^^
(按:107.3.22 後得知日治時期即有「八斗子公車」,終站在碧砂橋,1968年始延長至望海巷漁村,在張春熙市長任內即以「望海巷公車」名義行駛,故讓市民印象極深。1998年底,始改回原始稱呼「八斗子公車」)
不是巷的「望海巷」雖名之為「巷」,猜測是因為其旁有一條「碧水巷」之故,加上這邊的天然環境,故有此命名。 Continue reading “望海巷漫遊”
基隆河運,早年生民商賈貨物交易鼎盛時,帆船小舟可直接溯河而至貿易之埠頭,即商旅進出之口岸,故稱港口,亦成爲官方之正式地名。故港口村庄早年都是人口之衆、商業昌盛之地。 Continue reading “港口”
現在的朝棟里以前叫做屯營、營埔、兵仔營
…指清代以來廣勇二營等屯駐區,以及日治時代重砲兵大隊、守備大隊等駐紮的營區,日本人稱為屯營;台灣人則多稱為營埔或兵仔營。 Continue reading “獅球嶺腳統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