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本市No.1從事「古船重建」的文史技藝者-曾樹銘
曾樹銘
學歷:文化大學中文系
現職:船史與復原船研究及地方文史工作者、「台灣船」復原計畫推動者、五米樂載具研造協會發起人、基隆樹銘海舶工作室負責人、永和、宜蘭社大講師
以下轉載相關消息:
自由時報記者盧賢秀/專訪 2008.1.20
模型船達人曾樹銘 深耕海洋教育
五米樂載具研造協會理事長曾樹銘,是位模型船達人,對各種型式的船瞭若指掌,他也在北台灣的社區大學和學校教做模型船,講船的故事,現在與同好一起動手做實體船。
曾樹銘小時候父親在崁仔頂賣魚,他每天都看著漁船駛入旭川河,住家就在基隆港邊,每天看各式船隻進出,因此對漁船、軍艦、商船再熟悉不過了。
他說,從懂事會拿剪刀開始,信手拈來就摺了一艘船,以前沒什麼材料,用香菸盒的紙板,也能做出各種船隻。記得高中時工藝課,他獨力做了一艘船模型,差一分就滿分。
一九七四年一艘仿古船太極號欲橫渡太平洋,給曾樹銘很大的啟發,他認為台灣是海島國家,可是民眾對海洋、船艦卻不甚關心了解,他開始投入船艦研究,包括船型、船體和船的歷史。目前台中科學博物館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分別收藏他的「四百料戰座船」、「台灣船」古帆船模型。
除了做船模型之外,他也在學校教小朋友做船艦,在北台灣的社區大學開課,從船的故事到船模型DIY,並與學員共同動手做帆船和獨木舟,現在他更與長潭社區合作,教民眾自己造船自己玩,打造海洋文化產業,也為海洋教育深耕。
*****
自由時報記者林嘉東╱基隆報導 2004.2.17
曾樹銘 船遞中華文化
「我有個夢想,在西元兩千零五年鄭和下西洋滿六百年時,能組成一支文化友好訪問艦隊,出洋環航各國,讓台灣的海洋文化能與國際接軌。」
人 生有夢築夢踏實,模型製作者曾樹銘按照計畫已先後完成了「四百料戰座船」、「台灣船」兩艘古帆船模型,分別收藏在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長榮海事文物 中心,最想完成的鄭和寶船,經過他十多年研究,也已於近年推得可能的造艦技術,正多方向願意出資的國內、外企業主申請中。
曾樹銘說,一旦計畫過關,他多年的夢想就有實現的機會,只是這三艘模型船能否成行,像美國復原「五月花號」,紀念美洲移民事蹟;像日人投資復原哥倫布艦隊三艘船舶,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週年一樣,由政府或企業界出資建造,然後展開環遊世界之旅。
他強調,每年我國敦睦艦隊出訪,受到對岸阻撓,能到的地方不多,若能由民間組成友好文化艦隊,出洋環航各國,敦睦友誼,宣慰僑胞,或許是一個打開兩岸現況,讓台灣得以走出國際的好方法。
卅 多年前,他大學畢業那年,報上刊載一則新聞,說是奧地利人出資,在香港造了一艘長達廿六公尺的中國式帆船,取名為「太極號」,準備橫渡太平洋。他看了以 後,認為這本是華人的事,怎會沒有華人參與,於是他開始四處蒐集資料,從明代嘉靖年間的「南船記」和「龍江船廠志」,掌握了相當多的資料,完成他的第一艘 古船模型–「四百料戰座船」。
曾樹銘說,四百料戰座船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設龍江船廠所造,主要是皇帝的座艦,該船長約卅公尺是明朝的主帥旗艦,所謂「料」是指它的容積,一料約等於一石的稻穀容積,換算成排水量,四百料約等於兩百五十噸。
曾 樹銘造古船模型與一般造船模型不同,他建造古船時,除了考據史料外,還利用建造復原船的方法來完成,但古籍往往因艱澀難懂,加上常有文字而沒有圖片,即使 是繪有圖片,比例往往也與實際有出入,增加造船的難度,像他在製作四百料戰座船底艙時,為確定明朝度量衡,他從漢代的度量衡開始推算到明代以確定當代的度 量衡。曾樹銘製作古帆船模型,不僅重其形,船艙大小、各項設備、陳設都是經過多次考證、比對、精確計算後,才畫製草圖,按圖施工,完工後,還要經過測試確 實能否在水上航行,才算大功告成。
曾樹銘並不以製作古帆船模型而滿足,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建造一艘和真船同樣尺寸的復原船,帶著他的偉大夢想航行各國,但這個夢還得靠政府、企業的幫助,才有實現的一天。
我是杜金陵,去年台南地震帶著歸仁國小的孩子上戲劇營、做陶、染布這都跟鄭成功與歸仁這地區有關,歸人士鄭氏用仁者歸矣當書院名號,明年寒假想帶孩子坐船的模型,不知哪裡可以找到曾樹銘老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