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39:本市No.1鑽研「基隆郵政歷史」的專家-蔡英清

蔡英清,日治時期進入省立基隆中學就讀,所以他的日文十分流利。後來他致力於集郵,四處收集各國郵票,由於生肖屬猴,所以和猴有關的郵票也成為他收集的重點。其母親擔任過光復後的基隆市的參議員,家境良好。

詳細資料請看:

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基隆報導  2004.03.14

用明信片收藏基隆

談起集郵,現年七十二歲的基隆市民蔡英清可是響叮噹的人物,收藏包羅萬象,但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孕育他成長的基隆有更深的一份情,集郵之餘,收集早年的基隆風景「明信畫片」尤其彌足珍貴,在在見證基隆曾經風華璀璨的一段歷史。

蔡英清出生於基隆望族,家境不錯,但和一般富家子弟不同的是,他從小幾乎把錢都花在集郵上,小學五年級便開始沈浸在方寸世界裡,到了廿多歲,因為對鄉土的熱愛,進而迷上有關基隆的明信片。

拿 出收藏冊,蔡英清一頁一頁翻著,日治時期基隆火車站、基隆郵便局(今愛三路郵局)、田寮港運河(今田寮河)、日新橋(今富狗橋)、蚵殼港(今西定河)、港 務大樓、新店街(今孝二路)、草店尾街(今愛三路)等建物和重要街道數十年前的景象,一一呈現在眼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蔡 英清說,日治時期由於電話尚未普及,加上正規書信往返規矩很多,寫起來相當麻煩,因此「明信畫片」特別發達,尤其受到旅外人士青睞,一張手掌般大的紙片, 短短幾行字,無須客套、嚴謹用語,就能交代出遊現況,讓親友安心,而且還附有當地著名景點照片,看到明信畫片,就知道人在哪裡。

當時台灣對外郵物極少有航空郵件,主要還是靠船舶運輸,而基隆剛好在台灣頭,不論郵件要往北運往西伯利亞,或者向東遠至美國,幾乎都要經過基隆,基隆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盛極一時,是全台最重要的港口,當然也是台灣與日本間郵物往來的接續站。

他 不僅收集,還研究每張明信畫片的歷史,他翻出文史資料說,基隆是日本人積極建設的港市,日本人在一八九七年便完成基隆水道工程,九九年展開重要築港工程, 到了一九二一年,基隆港哨船頭區及重要街區也接近完成,原本錯落的聚落,漸漸變成平行於海岸碼頭的棋盤式街廓,在此同時,本來漫流於舊市區的石硬港、蚵殼 港也整治成一條運河。

而隨著田寮港被拉直成運河,兩岸被規劃為文教設施用地,一些醫院、學校和日本人的住宅區逐漸成形,至於緊鄰基隆港的街廓則是另一番風味,火車站和郵便局帶有濃厚的西洋建築風味,頂樓均有鐘樓,顯示日本人企圖經營國際港的野心;當年種種,多數也成為畫片中取景的焦點。

蔡英清把明信片當成老照片般,用來為基隆的變遷作見證,像是現在的基隆港務大樓,一般人知道它歷史悠久,但以為向來都是五層樓,他說,其實日治時期只有四層樓,最後一層是後來才加蓋的;至於現在的東岸廣場到富狗橋一帶,早年都是海,畫片說明一切。

數 年前,蔡英清拿到一本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百年紀念展畫冊,裡面記錄了倪一生重要作品,其中有關基隆美景的畫作,例如「基隆旭町清晨」、「基隆火車站 前夕陽」、「內海」等,是一九二九年倪租下港內一棟視野良好的三層樓時,取窗外之景所做,蔡英清特別喜歡,他甚至自己動手將明信畫片一一翻拍成照片,貼在 畫冊裡,對照虛實之間的美感。

半個世紀來,蔡英清收集明信畫片的初衷始終沒有改變,除了年輕時明信畫片使用廣泛,他經常向朋友索取,甚至「你丟我撿」外,即使時光推演至今也樂此不疲,國際友人均會定期寄送中日郵刊、雜誌及郵政史料供他參考,看到有關基隆的老畫片,他精神就來了,而且會儘可能取得。

對於明信畫片和郵票的愛,蔡英清強調,現代很多人收集是基於金錢價值,但他在意的是一張張畫片背後的歷史故事和地方情感,畢竟這是人生永遠割不斷的回憶。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