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愛哭の黑熊

關於基隆地方文史,你知道了、踏查過了,就會永遠忘不,這樣故鄉的故事就得以流傳…

柑腳城

黑熊出沒于柑腳城

早上拜訪完后番子溪之後,中午就直奔舊稱「柑腳城」的長源村。從圖可以看出,這村子就位於三溪交會的台地上,居高臨下屬於易守難攻的天險,稱之為城寨蠻貼切的。

歷史上此地發生幾件大事
1850年(道光30年)8月,來自西方石碇堡的泉州人(應該是平溪庄,其旁石碇庄雖也是泉州人,但從地形研判,較無可能)跟本地三貂堡的漳州人(應該是柑腳庄)械鬥,漳州人憑此地險擊退泉州人。(補4)
1857年(咸豐7年)9月,宜蘭碑口土匪吳厝率眾數百也曾盤據於此地。
Continue reading “柑腳城”

雙溪蝙蝠山

雙溪蝙蝠山(逸仙山風景區)

今天趁著下午空檔,帶著保姆夫妻及小黑熊們去拜訪位於雙溪的蝙蝠山。蝙蝠山山形有如蝙蝠展翅,雄壯無比,乃以得名。該山為雙溪近郊第一高山,與雙溪國民小學隔河相對,因山上建有國父銅像,所以也有另一個很八股的名稱:「逸仙山」。山巔白雲悠悠,常見鳶鳥乘風翱翔,山中茂林修竹,野花遍地,好一幅美麗景觀,尤其登臨山頂,遠眺四方,山下景色一覽無遺,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此山名氣雖不高,但展望十分良好。

這次先走102縣道,再接北37(侯牡公路)然後接回102縣道。這條路不像106縣道那般,汽車、重機車穿梭不止,那條路上,有些大哥、狂風少年都喜歡把公路當成自己家一樣橫行,炫耀車技,所以假日經過要注意這些車隊喔。

這次是為了今年新春願望之故,所以著手計畫成行的。整個東北角存在很多產業道路或是埋沒在山上的舊步道。我很喜歡漫步山野、喜歡享受漫遊過程的人。其實去年8月以來,我就經常騎著機車在此地探勘,享受冒險的過程,但是並沒有刻意紀錄,只用雙眼觀看。近日著迷於古道的書籍,對鄉野小徑所充滿的人文自然風味深深喜愛,因為那是先民揮汗拓墾的遺跡阿~~所以今年開始,也要效法前輩,作一些個人觀察記錄,來跟各位伙伴分享。

061101a

Continue reading “雙溪蝙蝠山”

記憶中的樂園

記憶中的樂園

對於我來說,這樂園是屬於遙不可及的天堂,再加上動物園搬遷,兒童遊樂園設施的改建,更讓此處屬於記憶的年代。

在那窮困的年代,難得有幾回親臨,畢竟天堂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孩而言,是人生難得幾回有。

當年的樂園印象,就因此永遠存在腦海中,因為只能看,看多了,就牢牢記住了…

當年得不到的,多年以後也不會一直捉住不放,就如當年風行傑安特越野車,鄰居玩伴們因緣際會得到幾部,看他們馳塵原野,好不快意,羨慕的心情,只能寄在風中。

Continue reading “記憶中的樂園”

魯冰花

魯冰花

今日拜訪溪山國小,在這優美的校園,讓我心情很美、很詩,也讓我想起我的初戀,喔~不,是我初到任的學校~金山國中。

人的一生有很多時間是待在校園裡,在這裡充滿故事及記憶。
這裡,有你我的故事、有不同的內容與因緣造化、及在工作崗位上的人的構想營造,校園像是一個不斷成長累積的有機體,不同世代的人演出著不同故事。

而我在校園多年,帶給學子什麼?
Continue reading “魯冰花”

外木山大草鞋

幾百年前的外木山漁民和琉球漁民的漁區重疊,時而會因為漁獲發生衝突,外木山漁民還因此殺了一位琉球人,琉球人為了報仇,製作大草鞋隨海水漂流到台灣,漁民見到漂流而至的大草鞋,還以為北方有巨人,也想出一種威嚇方式,由擅長編織草鞋的婦女,合力編出一隻大草鞋,利用洋流將大草鞋漂流到琉球去,讓琉球漁民以為外木山有穿大草鞋的巨人,不敢再靠近基隆海域捕魚,這個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研究外木山歷史的鄭俊彬說,草鞋是漁民在船上作業的重要配備,一方面草鞋在濕滑的船板上有防滑的功能,另一方面材料不要錢,壞了再編就有,所以漁家婦女都有一手為男子編草鞋的好本領。

隨著當地漁業蕭條,外木山的「草鞋文化」也日漸式微,當地文史工作者期盼凝聚居民共識,傳承發揚這項傳統技藝,為打造草鞋社區而努力,進而創造文化產值。

外木山文史工作者高旗表示,草鞋是外木山地區的一大特色,供捕魚、採集海菜之用的草鞋成了時代產物,但許多以做草鞋為業的居民,因時空轉變或後繼無人而紛紛轉業,目前外木山僅存幾位年長者還在編草鞋,只不過以前是為了討生活,現在編草鞋則是打發時間。

七十二歲的高罔,在外木山土生土長,打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編草鞋。高罔說,早期漁民出海捕魚、婦女到海邊採集海菜,都得穿草鞋止滑,編草鞋在當時幾乎是婦女一定要會的技藝,隨著漁業蕭條,草鞋生意大不如前,過去草鞋是用來止滑,現在則多用來做裝飾品。

Continue reading “外木山大草鞋”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

基隆愛護會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事業不外乎是一般性社會事業、慈惠救助事業、醫療救助事業、經濟保護事業、兒童及婦女保護事業、以及社會教化事業。在臺各宗在社會事業上,亦都不遺餘力。

真宗本願寺派相當注重監獄的教化工作,如在臺南監獄、臺北監獄、臺中監獄定期向囚犯教悔說法。明治 37 年(1904)真宗本願寺派教誨師藤井惠照至臺南監獄教誨後,有感於當時社會沒有保護被釋囚犯者的觀念,乃於明治38年(1905)創立臺南累功舍(即所謂的更生機構),收容他們。真宗本願寺派進一步在明治 40 年(1907)3 月向末寺發佈「犯罪防遏及被釋囚犯者保護」的訓告,訓告中說明社會改善為真宗俗諦門之要義,夙為本山心繫之所在,鑑於被釋囚犯者難於取信社會,以至孤立無援甚至再犯罪,因此為防遏其再犯罪及保護被釋囚犯者讓他們能夠獨立,須有收容組織。臺北一新舍(1907 年 4 月)、臺中再生舍(1907 年 4 月)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明治 43 年(1910)更在松山設立財團法人臺北成德學院,以從事對不良少年的感化工作。此後,真宗本願寺派各地布教所成立保護釋放者收容場所成為常態。以昭和 9 年(1934)4 月為例,當時全島計有59所釋放者保護事業機關,而真宗本願寺派就擁有 24 所,可見其成績。

基隆愛護會創立於昭和 3 年(1928)10 月,即以保護釋放者為目的,至昭和 5年(1930)9 月舉行盛大的成立大會。本會隸屬於光尊寺的直營事業,自創立以來至昭和 8 年(1933)已經服務過數千人,之後就 2 百至 6 百餘人不等,至昭和 14 年(1939)光間接保護人員就有 4,048 人。本會雖無收容保護的措施,主要還是以車船聯絡的服務等(即間接保護)佔了大部分。至於無法收容保護者,就近轉由基隆市役所照顧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