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后番子坑溪
今天就是為「生態工法」而來
這條溪和大屯溪是目前台北縣最早以生態工法完成的二條溪之一。
但大屯溪以當地大塊溪石堆疊為主,整治粗獷而工整。后番子坑溪卻顯的細膩、精密許多,短短不過三、四百公尺都展現了一番精心的安排。
以下引自「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的簡介
后番子坑溪位於台北縣雙溪鄉上林村,民國90年納莉颱風侵襲台灣北部,大量溪水夾帶砂石順勢而下,形成大面積之崩塌及河道淤積,河川生態也遭受嚴重的破壞,2002年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以生態工法進行整治,第一階段進行崩塌地源頭整治(包括打樁編柵、坡面排水、箱龍護岸);第二階段(2003年)進行河溪生態工法整治(包含砌石護岸、木排樁護岸、砌石落差工、原生植物綠美化等),在不使用混凝土的情況下,兼顧河防安全,創造多樣性的水域型態,增加溪流生物棲地之多樣性。加上鄉民的投入及地主捐地配合,現在的后番子坑溪不僅有魚蝦進駐,濱溪植物也重現。后番子坑溪不僅活了過來,而且比以往更漂亮了。
近來,政府引進新的觀念,積極推動「生態工法」,採取「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原則,在開發時,兼顧環境永續經營,並注意到親水、景觀等功能。而「后番子坑溪」經過生態工法整治後,令人雀躍的在河岸淺瀨水域,發現保育種魚類-鱸鰻,足見這種不過度人為介入的治理方式已見成效;其餘經整治後的崩塌的坡面,也迅速的有原生植物入侵,生態演替的效果逐漸呈現。
小弟就按照我一路前進所看到的依序貼出
大家趁這機會認識一下何謂「生態工法」
要有耐心喔,你會常碰到這種工程的 (補3)
首先介紹用鐵絲所圍城的護岸石籠,在基隆河流域生活的朋友應該不陌生,整治初期就是用這種鐵絲,後來才改成水泥鋼筋。
一開始經過一座不太一樣,應該是未完成的土地公厝,是用石塊砌成房子形式,在其對面的戲臺捐贈人名單,我發現這個名字「吳螟蛉」。在我編修祖譜時,遇到過這3個字「螟蛉子」,什麼是「螟蛉子」,它的由來是什麼?從網路上查得資料…
螟蛉子:為他姓他宗族人之所出男。過繼已身。
螟蛉是一種昆蟲,長得像小隻的蜻蜓(應該是短腹幽蟌吧 ),翅膀有點大,在水邊可以看見,它和蜻蜓一樣,是肉食性昆蟲,連幼蟲都是喔!它常常把抓到的昆蟲用四隻後腳抓著,停在水草上(有人有圖可以提供嗎 ),古人不知道,以為螟蛉會偷抱其他的小蟲作為自己的小孩,於是就有了”螟蛉繼子”的說法。其實螟蛉所抓的是它的午餐啦!後來人們就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有一些夫婦,自己沒有孩子,就收養別人的小孩,當做自己的小孩扶養。而這些被收養的小孩就稱為「螟蛉子」。日據時期的戶籍調查表對於親屬的關係標示得比較詳細,所以針對自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其他姓氏宗族人家,收養小男孩作為自己的小孩產生的親屬稱謂,就叫做”螟蛉子”。
另外有一種叫「過房子、過繼子」
原則上係指同宗養子而言,惟過房子有時兼該同姓養子,蓋俗認同姓即同宗。故過房子在一般情形過繼養家後,仍不與本生家繼絕親屬關係。
有興趣者請點此「日據時代調查簿名詞簡釋」
先看一下解說牌的說明,這裡跟基隆瑪陵坑一樣,早年煤礦業興盛之時,是非常熱鬧的,目前的產業道路就是當年的輕便路。鄉鎮的興衰,徒留後人說…
這是水圳橋
這應該是裝卸煤礦用途的,在各地礦場如侯硐、九份都見過類似房子,下方還有台車軌道的駁坎溝渠約100公尺長。
山河電機公司是以前上林國小舊址,在礦業沒落之後,該公司扮演著支持此區經濟活動的重要地位,在附近的土地公廟都會見到其熱心捐贈。
不同工法,左邊是砌石護岸,右邊是舊的水泥石塊
砌石落差工
調整河床坡度
固床工上游形成淤積保護河川,固床工下游可沖刷出自然深潭
砌石護岸
保護河岸,減輕基腳淘刷程度
用木樁護岸,上種一些歸化植物-野薑花(補2)
野薑花在雙溪到處可見,應該與它水量充沛有關
神農橋。橋名在兩旁不再橋頭喔 應該與18鄰番子坑6號附近有一座仙公廟,祀奉神農大帝之故吧!
大正11年的土地公廟(1922年),旁有對聯「福田宜種德 正氣自通神」充分表現出農家安分本色的特性
複式斷面木排樁,前方堆砌石塊以減少砂石撞擊
崩塌裸露地源頭處理
工程流程
施工步驟
實例,細心的人目前在一些產業道路也可以看到這個工法,經人提醒,原來是不得不為(為了消化預算)唉~~
擔心跟「九年一貫國教」一樣,是一場惡夢阿
完工到現在已經2年,可以審視是否能通過考驗?大家也可以看出,芒草是這種地形的先驅性植物,目前很多人還是對這工法心存疑問,如何化解疑問、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這是生態工法的邊坡護牆
這是水泥+石塊的擋土牆
附上一張先民常利用石塊所堆砌的駁坎,大家可以對照一下
這也是鐵絲石籠
這是新式的水泥鋼筋護岸,右邊是自然裸露山坡
對照一張自然的溪岸,在基隆河流域,早期都可以看到竹林,這對保護河岸也有幫助,但恐也造成淤積的原因
以前運煤車的小徑,在對岸亦有一小徑,下次有機會再走進去探勘,應該還可以發現一些遺跡
對於煤礦場心中總有莫名的親切,因為它代表父親的形象,在暗不見天日的礦坑裡,父親度過他大半的歲月,十幾歲就跟著他的大哥入坑討生活
從產業道路上方往下看,這附近可以通往大平林山,再縱走大竹林山,可以從外平林農場下山(舊稱慈暉農場)
這是頂雙溪煤礦公司某一坑的舊址,其最大主坑是在內柑腳嗎哪教會山莊附近
為何要有生態工法?
我們先看一下溪流的分類,也許因地制宜吧!
基隆河整治後來為何改變工法?
我想老百姓的接受度、政治力的介入… 都需要面對,這工法才會為世人所接受
因為溪河的型態不同,真的要因地制宜,但人類也要懂得反省,懂得謙虛與關愛其他自然界的朋友。
這張溪流剖面圖不錯
2004.4 劉克襄先生曾經走訪過的番子坑9號,當時屋頂還完好,如今…
這一張是石厝左邊坍塌的情況,剛好可以來解釋先民的建築工法,下方是石塊,上方是泥土磚加木柱橫樑,這木柱要是沒有做好防蛀措施( 我記得是塗抹黑色的XX油,小時候常聽到裡面蠹蟲的聲音 )那可嚴重囉。右方是泥土(晚近是用水泥)塗抹牆面內部,讓居家舒適不會灌進強風
對照一張,這牆面就用泥土磚堆砌而成,內部應該還有結構強化設施
核四電力傳輸線電塔已經悄悄動工完成,這龐然大物矗立在山頭連成一線,有點突兀跟嚇人,這也讓小弟感受到南投中寮鄉的痛苦 (記得台灣2條重要的全島傳輸線在那聚集) 這無法說什麼,建設跟保護的選擇總是二難
我瑪陵坑老家也是因為萬瑞快速路通過而拆除,於私的立場是希望保留,因為那是我們的根,祖先打拼的遺跡,也不希望故鄉有通過2條快速道,破壞山景地貌。但於公呢?對於社會的需求呢?
番子坑10號。跟李家阿伯聊了好久
他也面臨跟我同樣情境,他兒子跟台電僵持很久,目前全線只剩他家後方山頭這一電塔還未設立,我無法代他決定什麼,只能分享我的情況。
在台灣應該還有類似情景吧?
再對照一下不同的工法
內平林老街的老房子,各種門窗戶造型,不同時期,都有其用途,比我年紀大的朋友可以回味一下,有古早味喔。
旁邊就是通往番子坑的巷口,一路上都有指標不會迷路的。
這條路也適合漫遊,街頭也有一砂岩古樸原樣的石造土地廟,上有一對聯「福增千載祿,神佑萬家春」
我想改天我會再帶小黑熊來一趟,這裡的風景跟友蚋、瑪陵坑很像,也有同樣的人文。
補充:
1.山上狗多,最好自備一把折疊式的登山杖,放在身上以壯聲勢,當狗吠不止而主人沒有出來探頭,做訪客的要識相,慢慢退回,不要跟狗兄弟嘔氣喔
2.cleyera兄提供資料:
野薑花(穗花山奈)在農委會印行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五卷地207頁的記載–是–
HEDYCHIUM 蝴蝶薑屬
根莖肉質;莖高約100 cm。葉成二列排列…花冠筒細長,裂片狹長;退化雄蕊花瓣狀,白;唇瓣寬,略深裂。
台灣有1種,為引進種。
Hedychium coronarium Koenig 穗花山奈 (圖137, 照294)
葉披針形,長約40 cm,寬約7 c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被毛。花瓣及唇瓣均白色,具香味。引進栽培者,逸出生於低海拔濕地上。
中央研究院院區的植物介紹也有提及「穗花山奈(野薑花)」是歸化植物。
http://hast.sinica.edu.tw/chinese/pl…ger%20lily.htm
( 所謂 歸化植物 是外來種引進栽培後,逸出在野外自然繁殖者。)
3.關於生態工法現況,邱大俠兄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路遠心長 關於生態工法政策實踐的迴響」
4.這裡有更多的生態工法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