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柑腳城

黑熊出沒于柑腳城

早上拜訪完后番子溪之後,中午就直奔舊稱「柑腳城」的長源村。從圖可以看出,這村子就位於三溪交會的台地上,居高臨下屬於易守難攻的天險,稱之為城寨蠻貼切的。

歷史上此地發生幾件大事
1850年(道光30年)8月,來自西方石碇堡的泉州人(應該是平溪庄,其旁石碇庄雖也是泉州人,但從地形研判,較無可能)跟本地三貂堡的漳州人(應該是柑腳庄)械鬥,漳州人憑此地險擊退泉州人。(補4)
1857年(咸豐7年)9月,宜蘭碑口土匪吳厝率眾數百也曾盤據於此地。
1970年代又因煤礦的發現,熱鬧時曾有上千人聚集於此。

061103a

入城之前要先過這一瘦小的水泥橋,其後有一萬善祠。一開始我以為是漳泉械鬥的死者遺骸集中塚,後經威惠廟的執事說明,是因為當地有一位長者,生前樂善好施,為鄰里所稱道,百年之後村民為感念他而立,這可由廟碑(老伯公)可探知。但鄉里間稱之為「萬善祠」者,應該有如「有應公」般,善心人士供奉無主之遺骸。所以猜想這間小祠,應該有擴大原意,恩澤廣施。

這類似內湖大湖公園鷺鷥山登山口的老公祠(補1),茲節錄老公祠上的對聯來讓大家參考
橫批「考古留存跡」 上(右)聯「長者里民敬」下(左)聯「老公眾共欽」

061103b

沿著產道在進城之前有一「錦成橋」,其左方朝崩山坑溪上游溪岸柏油小路前進,遇「崩山一號橋」,過橋後左側有一座「聚和宮」的土地公廟。
上有刻字「明治辛亥年立」,明治辛亥年(1911)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的最後一年,也是滿清帝國的最後一年。在北部較常見的是光緒、大正、昭和時期的古老土地公廟,能看見明治年代的土地公廟,剛好把遺漏的歷史年代空缺給填補住。明治天皇與台灣歷史發生關係約十七年,從明治二十八年至四十五年(1895~1912年)。「明治辛亥年」則是很奇妙的文字組合,既日本,又中國。

1912年也是大正元年。

061103c

此區的土地公,建於戊子年(應是光緒14年,1888年),上有對聯「福鎮柑林在」「德配平生財」,其旁有一日治時期的教師宿舍(已拆除)和古井(已用水泥版覆蓋)

061103d

柑林國小前社區廣場上有一富麗的「威惠廟」,廟內奉祀開漳聖王。威惠廟背倚柑腳城山,滿山碧綠的相思樹為背景,將廟宇簷瓦襯托的更輝碧瑰麗。廟內的新匾額落款寫著「建廟一百三十八週年誌念」(民國九十三年立),顯示這原是一間改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年)的古廟。此廟是同一批師傅的第二個作品,師傅們在完成泰平村的媽祖廟之後,再建威惠廟,然後到雙溪埔頭完成三忠廟,所以此三座廟形式風格接近,但時至今日已略有不同了。

061103e

廟前左方的百年古厝有一柑仔店,想起小時候都只能用看的

061103f

廟的兩側牆猶有一絲古意,是用原舊廟石塊堆砌而成,其餘石珠、石柱散落在廟旁。

061103g

廟前殿龍柱旁的一對石獅也是古物,只是已被廟方重新粉刷油漆過,所以看起來很新穎,注意看獅身下方刻有字跡,只是肉眼難辨。

061103h

同治已巳年(1869年)

061103i
在廟內蒐尋,發現大殿神像前的石香爐右上處刻有模糊的字跡,寫著「同治己巳年」(1869年),印證了這座廟悠久的歷史

061103j

同治戊辰年(1868年)

廟前的戲臺是舊廟位址,其前還有石柱充當座椅,廟左是一整排古厝亭仔腳,供人交易時免淋風雨。

061103k

初始是由坪林庄墾首何厥,於嘉慶壬申年(1812)翻山越嶺到此貂野,開闢成田共24佃。於道光乙巳年春(1845)議設並立祭祀公業,於24佃中抽出埔地一段,所得作為經費,累積經年之後,於咸豐九年己未春(1859)功成,遂聯合柑腳庄,先建木屋,小祠奉祭。

雙溪地區歷史第二悠久的土地廟,位於上林國小旁一白色牆面民宅的後方,建於道光戊申年(1847年)上有門聯 「福而有德千家祀」「正則為神萬世尊」

061103m

昔時渡船頭旁的洋房,見其氣魄,可見當時之顯赫

061103n

雙溪地區歷史第一悠久的土地廟(年份不詳),位於牡丹溪、平林溪交會處(古稱埔頭),其旁為昔日渡船頭,因颱風沖毀而改建

061103o

此社區之前我經過好幾回,卻不知其中典故而忽略了這塊珍珠,相對於近日的探訪,細細品味與環視地理風水,心中感悟更加深刻,感謝一些山友及劉克襄的文章,讓小弟有機會重新檢視周遭被忽略的美好事物

補充:
1.比較一下跟
基隆老大公廟不同之處
2.補上一張從平雙公路方向拍的
061103p

3.相關地形證據請參考:盤山坑古道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