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愛護會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事業不外乎是一般性社會事業、慈惠救助事業、醫療救助事業、經濟保護事業、兒童及婦女保護事業、以及社會教化事業。在臺各宗在社會事業上,亦都不遺餘力。
真宗本願寺派相當注重監獄的教化工作,如在臺南監獄、臺北監獄、臺中監獄定期向囚犯教悔說法。明治 37 年(1904)真宗本願寺派教誨師藤井惠照至臺南監獄教誨後,有感於當時社會沒有保護被釋囚犯者的觀念,乃於明治38年(1905)創立臺南累功舍(即所謂的更生機構),收容他們。真宗本願寺派進一步在明治 40 年(1907)3 月向末寺發佈「犯罪防遏及被釋囚犯者保護」的訓告,訓告中說明社會改善為真宗俗諦門之要義,夙為本山心繫之所在,鑑於被釋囚犯者難於取信社會,以至孤立無援甚至再犯罪,因此為防遏其再犯罪及保護被釋囚犯者讓他們能夠獨立,須有收容組織。臺北一新舍(1907 年 4 月)、臺中再生舍(1907 年 4 月)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明治 43 年(1910)更在松山設立財團法人臺北成德學院,以從事對不良少年的感化工作。此後,真宗本願寺派各地布教所成立保護釋放者收容場所成為常態。以昭和 9 年(1934)4 月為例,當時全島計有59所釋放者保護事業機關,而真宗本願寺派就擁有 24 所,可見其成績。
基隆愛護會創立於昭和 3 年(1928)10 月,即以保護釋放者為目的,至昭和 5年(1930)9 月舉行盛大的成立大會。本會隸屬於光尊寺的直營事業,自創立以來至昭和 8 年(1933)已經服務過數千人,之後就 2 百至 6 百餘人不等,至昭和 14 年(1939)光間接保護人員就有 4,048 人。本會雖無收容保護的措施,主要還是以車船聯絡的服務等(即間接保護)佔了大部分。至於無法收容保護者,就近轉由基隆市役所照顧管理。
基隆愛護會創立之際,會長桑原政夫市尹,副會長山下若松助役,常任幹事伊藤友三郎、蔡慶雲,顧問諏訪鶴雄、高橋良誠、許梓桑、顏國年。蔡慶雲、高橋良誠、許梓桑都曾擔任過基隆市方面委員。方面委員事業是屬於地區性社會教化事業,為一鄰保事業,從一定地區內篤志者中選取若干為方面委員,調查此一定地區內的社會狀態,以為興辦社會事業之依據。基隆方面委員事業於大正 12 年(1923)7 月開辦,方面委員們皆能為基隆社會福利盡力。
由於高橋良誠對免囚保護事業相當盡心,昭和 10 年(1935)5 月 10 日基隆市方面委員特於此次月例會開會前,頒發感謝狀給高橋良誠。
基隆愛護會除了免囚保護事業之外,亦常舉辦社會事業相關活動,例如昭和 10年(1935)3 月 23 日至 25 日連續 3 天,與基隆市社會事業助成會以及三成協會臺北支部,在基隆公會堂共同舉辦刑務所製品義賣會,所得充作基隆市社會事業資金。
為了保護思想的宣傳,昭和 8 年(1933)9 月 15 日在全臺舉行各種形式的宣傳。基隆愛護會於當日晚上 7 時在基隆劇場公開播映宣傳影片,並請臺北地方法院法官、基隆市長及相關人士演講。昭和 17 年(1942)11 月 18 日下午 1 時,基隆愛護會也特別聘請正在臺灣表演的日本唱片歌手井田照夫一行音樂舞蹈歌謠演藝隊,在基隆劇場舉行第三屆司法保護事業紀念會暨傷兵慰問公演,晚上 7 時一場特別開放民眾欣賞。基隆愛護會藉由相關活動,使保護釋放者的觀念深植在基隆市民的心中,讓釋放者能在社會上有更生的機會。
資料來源:日本佛教在基隆地區的傳佈─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王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