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仁愛區

整治旭川河碑記

 
旭川河原為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現在的南榮河)下游河道,基隆市區的第一條街肆──崁仔頂街就建於河畔。1929年,日本人開始基隆港的第四期築港工程,並同時進行市區內河川的整治。在此之前,位於市區西側的西定河下游進行改道工程,改與南榮河的河道合流,並將此河段整治成為運河,於明治42年(1909年)動工,大正元年(1912年)竣工。完工後,日本人將此運河取名為「旭川」,並設置船渠及小型碼頭設施。在二戰時美軍的轟炸曾造成旭川河兩岸景觀的損壞,二戰後初期,金山、野柳和三貂嶺一帶的魚貨仍靠旭川河運輸至基隆孝一路「崁仔頂漁市」。
 

Continue reading “整治旭川河碑記”

連珍餅舖

不知跟基津第一老舖~義成興糕餅商店(經營者羅欽),有何關係?既然號稱百年,想必應該知道老一輩的故事吧!
 
…第一代創辦人鄭原道先生,出生於日據時代之糕餅世家。自幼即已承襲一身高超手藝,並於年輕時期多次周遊海外並兼營食品貿易事業,對於食品之經營自有獨到的眼光並創立連珍糕餅店。 
 
…連珍糕餅店是鄭藝達的父親鄭原道創立,雖然只有60年的歷史,但連珍製餅手藝可以追溯到鄭藝達的爺爺百年前在基隆愛三路經營的「自然香餅店」。(目前還在,但似乎在孝一路?)

Continue reading “連珍餅舖”

31號橋

基隆市區連接成功二路和忠四路的「31號橋」,是聯繫仁愛與中山、安樂區的交通樞紐,建於1962年。

中山高出口端的29號橋,約略建於麥克阿瑟公路完工之日(1964年5月2日)

另一較特別的橋是中山橋,1973年陳正雄市長時代改建為現貌,為火車站通往安一路的要道。

而東岸高架橋的興建是中山高速公路通車以後的事,原稱「愛一高架道路」,為省住都局興建之高速公路交流道高架聯絡道路,於1977至1979年間興建。

Continue reading “31號橋”

高砂公園的緣由

高砂公園創於明治33年(1900),當時為慶祝皇太子(即後來的大正天皇)御婚,由基隆街當地人士倡設而成,位置在基隆街後井子、和興頭一帶,即基隆往臺北鐵道線路左側。此地原屬慶安宮的一小丘,亦有部分奠濟宮的土地,經徵收後,充作公園預定地加以拓築。
 
按:關於高砂公園創建的時間,基隆地方研究多記載為1913年慶祝裕仁登基或新婚,實際上應為慶祝1900年嘉仁太子(後來成為大正天皇)其新婚。1912年明治天皇逝世後嘉仁即位,但1915年才正式舉行登基大典。裕仁為嘉仁之子,何以能提前登基。因此,所謂慶祝裕仁,恐為嘉仁魯魚亥豕、張冠李戴之錯誤。參見前揭中島新一郎編, 《基隆市案内》 ,頁72。
 
當時的辨務署長七里恭三郎親將該園題名為「高砂公園」,然設立後因經費問題未能持續,遂漸荒廢。明治 39 年(1906)基隆士紳許梓桑(1874-1945)主張重新整理公園供大眾利用,並說明原委。

「開閩第一」石碑

奠濟宮廟埕十八攤位拆除後,發現百年的石碑,上寫「開閩第一 」。古碑記載年代是明治二十九年,該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 一八九六年。
 
奠濟宮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四年),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本件碑記係日治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該宮勒立,碑陽銘刻「開閩第一」四大字,碑左落款年代作「明治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文雖簡約,但見頌神至篤,並知漳州人移墾基隆與鄉土信仰一併傳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