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整治旭川河碑記

 
旭川河原為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現在的南榮河)下游河道,基隆市區的第一條街肆──崁仔頂街就建於河畔。1929年,日本人開始基隆港的第四期築港工程,並同時進行市區內河川的整治。在此之前,位於市區西側的西定河下游進行改道工程,改與南榮河的河道合流,並將此河段整治成為運河,於明治42年(1909年)動工,大正元年(1912年)竣工。完工後,日本人將此運河取名為「旭川」,並設置船渠及小型碼頭設施。在二戰時美軍的轟炸曾造成旭川河兩岸景觀的損壞,二戰後初期,金山、野柳和三貂嶺一帶的魚貨仍靠旭川河運輸至基隆孝一路「崁仔頂漁市」。
 

1945年台灣歸屬中華民國後,旭川改名基隆運河,一般稱為「旭川河」或「旭運河」。
 
由於基隆市區的面積開始擴張,但基隆的平地面積狹小,市區已經沒有更多的平地可供開發,使得與河爭地成為了舒緩市街混亂的重要選擇之一。民國1958年時當時的省府主席周至柔巡視基隆,認為旭川河已無運河功能,建議在河面加蓋平台利用,但各界正反意見都有,反對者認為加蓋會不易疏浚,且山洪暴發時,洪水將難以宣洩釀災,漁民在颱風時期也可將小漁船開至旭川河避風。於是基隆市政府在1959年動工填平仁五路附近旭川河的船澳,以及部份南榮河河床,之後在此新生地上興建了東和大樓及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廳舍。
 
後由於旭川河日漸淤塞,至市長陳正雄時期,贊成加蓋者佔上風,認為基隆市區腹地有限,加蓋可增加市地面積,有助地方繁榮,加蓋工程歷經三年於1978年完工,另興建了明德、親民、至善三棟大樓,並將原本旭川河岸的住戶遷入。沒想到該年中秋節前夕就發生一場豪雨導致市區淹水。
 

目前這幾棟在旭川河上的大樓,興建年限皆超過二十年,但是河床底下的污泥及垃圾經過長年堆積皆未清理,所形成的大量沼氣已經成為了一顆不定時炸彈,而近年施做「旭川河汙水截流站橡皮壩工程」,或許會解決這個問題吧!。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