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03/14。[副系列名:剪報]。《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89/4c.html。
內容描述:孤拔濱為一地名,在基隆海濱。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海軍於此登陸,當時率隊為法將孤拔,因以為名。中央有一方尖形墓碑,即此役戰亡將士叢葬處。此地史跡若與澎湖孤拔墓相對照,則有可發人省思者。
↑1947/03/14。[副系列名:剪報]。《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89/4c.html。
內容描述:孤拔濱為一地名,在基隆海濱。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海軍於此登陸,當時率隊為法將孤拔,因以為名。中央有一方尖形墓碑,即此役戰亡將士叢葬處。此地史跡若與澎湖孤拔墓相對照,則有可發人省思者。
鈴蘭通路
根據2007-08-05 記者:張志明 報導
…基隆當地由日軍挖掘的防空壕很多,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由中國大陸逃亡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卻將許多日治時代的防空壕加以破壞及封鎖,並將之放置不管。根據基隆市警察局表示,目前基隆是台灣島上現存最多防空壕的地方,共有300多處,基隆市政府準備整理建後,開放其中的89處。
日軍少尉碑
在基隆三坑嚴放寺後山稜線竹林中有一座「日本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又稱「日軍少尉碑」,而我記得在法王寺通往後山嚴放寺的小路上,立有一石柱,上寫著「少尉」,意指這裡有紀念碑。一般人看到這石柱會相當奇怪,因為主碑不再附近,而是在後山竹林中,這石柱大概是算指引的功能吧!但遍查網路無人有此記錄,是我年老昏花老糊塗了嗎?還是被拆掉了?只見有人記錄:…立有一根花崗岩石柱,上有「大正九年…新見…」等字,哇~這段懸案有待貴人來考證。
陋園舊影
顏家在事業發達後,買下日本人木村久太郎的別墅,當時稱為「木村御殿」,1918年木村返回日本後轉售給顏家,由顏國年取名為「陋園」。顏家買下之後,將庭園大事整修、興建樓宇,並將家族成員及宗祠搬遷至此。
陋園以日式為主、並揉合西式風格的庭園,規模頗大,並定期開放給一般市民參觀。因顏家愛好賦詩,陋園成為全台詩人匯集之處,因為顏家與日本執政當局的互動密切,陋園也成為當時日本官方與台灣民間菁英的交流場所。於日治時代,陋園更與林本源園邸、霧峰林家宅園並列為台灣三大名園之一。
但在二戰末期,陋園的部份庭院被強制充為日軍軍營,在二戰後又被國府認定為日人財產而被國軍接收,被作為眷村用地至今,目前稱為「建國新村」;而陋園的剩餘部分,之後由顏家陸續捐出作為光隆家商的校地,今日僅留下顏家宗祠等靠山部分土地,昔日規模宏大的顏家庭園已經幾無痕跡可循。
Continue reading “陋園舊影”
↑基隆魚市場鰱子鯛堆積狀況
日治初期,魚類多在街道兩旁擺設銷售,沒有任何市場設備。明治33[1900]年起政府為了建設公共衛生設施,開始在各街庄實施衛生事業,並將魚市場的經營管理納入規劃。明治44[1911]年總督府發布「臺灣市場取締規則」,規定魚菜市場由各廳管轄;並發布市場貸渡規定,規定市場內的零售商必須支付一定的使用費,以此收入作為廳公共衛生事業之經營費用。
位於旭川河東岸今仁三路和仁四路之間的仁愛市場,前身是日治時期的「福德食料品小賣巿場」,建於明治42年(1909),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崁仔頂漁獲和蔬果的中小盤商販雲集於此。
基隆人舊稱此為「大市場」,因為是基隆港巿最大的巿場。後因巿街發展屢加增建,現貌是於民國78年建造而成十二層大樓,一、二樓是巿場,其餘為國民住宅。
Continue reading “基隆魚菜市場”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的要塞司令部基地「光復營區」,面積11200平方公尺,最早是日治時代的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位於真砂町,1896年改為「基隆要塞指揮所」,1909年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是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1928年(日本昭和3年)9月大動土木興建要塞司令部廳舍,次年3月完工,就是現存的建物,有近百年歷史。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要塞司令部”
清代基隆海關
海關之英文名稱為Customs或Customhouse,日本稱之為稅關。清代的海關有常關與洋關之分。「常關」又稱舊海關,乃徵收國內貿易之稅關,而「洋關」又稱新海關,是徵收國外貿易的稅關。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海關監督吳建彰因戰亂避禍,業務中斷,影響了外國商人在華的貿易活動,促使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討論設置新制海關。 咸豐4年(西元1854年)7月12日,新制海關正式於上海江海關建立,後由英人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接任,不久由英人赫德(Robert Hart)續任達48年之久,成為現行海關制度的起源,原在大陸沿岸及陸路邊疆對外通商地點設關徵收關稅,最多時設有四十幾個海關。
新制海關名義上以外國人幫辦上海海關監督,稱為稅務監督(Inspector of Customs),掌握實質大權。新制海關效率精進,對需款孔急的清廷當局都有相當助益。咸豐8年訂定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各口岸統一邀請英國人士幫辦稅務,我國海關大權於是開始由英國人士獨攬。臺灣也於同治元年(1862年),設淡水海關。雖以淡水為條約港( Treaty Port )然在英國領事要求下,所謂淡水一口,允其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於是艋舺、大稻埕均包括在內了。赫德時期的海關,兼辦關務、洋務、外交,海關徵稅、統計、浚港、檢疫、燈塔、氣象等職能,赫德也是海關及大清郵政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