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廳州之水產會經營,因此台北州水產會經營管理的事業,也包括魚市場(基隆魚市場委託台灣水產株式會社販賣、蘇澳魚市場委託蘇澳水產株式會社販賣、淡水魚市場委託台北魚市株式會社販賣),珊瑚市場經營、珊瑚漁業資金貸款、漁業無線經營及基隆漁港設備的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舊漁會大樓”
談深澳電廠的開始
地貌照相
當時要到深澳廠址,其行也難。正規交通只到基隆市的八斗子。從八斗子至深澳,當時尚未開闢公路,需沿海岸地帶走山路約4公里,崎嶇難行,最末還須穿越建基煤礦的煤場。
時約民國45年春季,作者(當時任火工處機械課長)與趙迺驥兄(當時任火工處電務課長)自台北搭公路局班車至基隆市轉乘基隆市公車至八斗子,然後下車步行,翻山越嶺,邊走邊找路,到達深澳廠址地區,已是下午2點多鐘了。我們在四周看了一圈,當時廠址區域大部份為水田(請參閱原貌照片),西側山坡則呈梯田之狀。日後興建一、二號機廠房之處,有一沙堆,沙堆南面為一直立岩壁,岩壁高約70公尺,長約200公尺,壁前空地即日後安裝3座鍋爐的後段設備,如除塵器和排煙脫硫設備之處。當時看完後,我們便採取行動,取出布包內所藏的攝影機,只敢小心地露出鏡頭,拍了一張,另在對角再拍一張,後來二照合併,始呈現廠址全貌。
深澳廠址的定案
民國44年北部火力擴建工程完工後,台電需要在台灣北部擴充電源,要尋覓火力新廠址,當時叫第三火力,深澳便列為候選名單中的第1名。嗣後火工處在淡水河下游的右岸,有一片無房屋的山林地,地名竹圍,亦可用作新廠址,乃與深澳進行第三火力的廠址比較。由於深澳距離煤礦較近,當時在瑞芳以及侯硐地帶有不少小煤礦正在開採,而且循環冷卻水的取用,深澳也佔優勢,故比較結果以深澳較佳。當時並進行初期地質鑽探,以搜集廠址基本資料,後經公司延聘海外地質專家來台,查證地質斷層情況,經專家審閱當時已有之斷層資料,並赴深澳查看鑽探取出之地層樣本,結論是深澳廠址附近地區無活動斷層,深澳廠址便由公司批准定案了。
Continue reading “談深澳電廠的開始”
許梓桑古厝
此處筆者一直沒來探索,放在口袋名單以久,這淒冷的基隆,讓我提不起勁。今日看到此新聞,想說該起身探查,興沖沖利用午休前往,憑印象中的記憶,結果走到「少將頂」,哎呀呀~
再等機會補圖囉^^
***
基隆許梓桑古宅 子孫爭取列古蹟
城隍廟
光緒元年〈1875〉清廷設台北分府通判於雞籠,掌理煤務,並將雞籠改名為基隆,以寓「基地昌隆」。
基隆城隍廟位於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上,廟門正好面對基隆港,相傳當初係因地方天災人禍不斷,為了靖安,清光緒13年〈1887〉由當時仕紳舉人江呈輝、秀才張尚廉發起捐建。根據史蹟專家林衡道《台灣勝蹟採訪冊》所載,當地傳說基隆城隍廟城隍爺是清代基隆廳第七任海防通判包容,其人慈善、勤政愛民,積勞成疾卒於任內,歿後地方官民頌其德,因此以泥塑像供奉於此,並尊稱為護國城隍。
正殿居中的黑面神像是主神,其餘多尊是分身,供廟會活動時用。城隍廟內的樑上掛有一大算盤,表示算盡人間的真假善惡,惡人無可僥倖。正殿兩側奉祀文判、武判、六司、七爺謝必安、八爺范無求,而後殿則祀有城隍夫人和城隍太子。農曆8月16日城隍出巡。
隱身於繁華市區的基隆城隍廟,沒有顯著的廟埕,三川殿又與兩旁騎樓連接,因此許多遊客都在逛街中不小心「逛」入城隍廟。
林開郡洋樓
基隆市開發最早的仁愛區(大基隆),原本有許多古老街肆,經過日本人現代化的市區重劃和戰爭末期美軍的轟炸,加上邁入現代化以後的建設,很多古宅都遭到拆除或消失,目前倖存的其中,有林開郡先生所興建的一棟西式洋樓(愛一路45號),跟一棟仿文藝復興式的建築(仁二路259號)。
而關於林開郡先生,只找到以下資料
圓窗嶺司令所紀念碑
圓窗嶺司令所紀念碑
終於找到證據,證明目前「韋昌嶺」軍營(前往馬祖服役的新兵轉運營區)內有一「圓窗嶺司令所紀念碑」,在一些有關基隆的日治時期地圖上,都有標示此一紀念碑或註明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可惜目前不知狀況如何?
此碑是昭和十年十二月五日第十六任台灣總督~中川依法指定為史蹟名勝,故特別以此文記錄曾經在此出現,因為紀念碑在營區,恐怕凶多吉少。
力行中學
力行中學
閒暇之餘與長輩聊天,談及基隆除了有一所「立德中學」外,還有一所力行中學,因口音的關係,經咕狗收尋之後找到一所「勵行高中」,但學校是在永和,不死心再努力翻尋,終於在這篇「佛菩薩探訪錄–消災解厄篇」找到片段資料,該作者約民國30年生。
…在我十五歲那年,記得大約在秋末冬初時候,在基隆私立力行高中校門玩耍,不知怎的,學校大鐵門經我不在意地搖動了幾下忽然倒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