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龍安街96巷~廖添丁的故事

廖添丁的故事

1909年11月,廖添丁在日本警方圍捕過程中遭到自己的「黨羽」楊林以鋤具敲擊去世,留下了許多「廖添丁傳奇」。27歲過世的廖添丁,最後10年的事蹟為何? 他是竊賊?強盜?殺人犯?他是義俠?或是盜匪?他劫富濟貧?鋤強扶弱?他是 「抗日英雄」?

 

…1909年9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第五版以全版七個欄位中的三個欄位,放大標題「兇賊の神出鬼沒」,大幅報導廖添丁突破警方十重、二十重的圍捕,忽於淡水河的船上,或在圓山街道、大屯山隱蔽處、草山叉路上出現,警方聞訊全力追捕卻無所得。最後在基隆廳設下陷阱的圍捕行動中,廖以盜來的巡警手槍射殺警方密探陳良九致死後,在一百數十名警察、憲兵、壯丁團搜索中,於獅球嶺消失蹤影…

 

 

 

日治時期,明治 42 年( 1909 ,民前 3 年) 9 月 5 日 </chsdate />,廖添丁在獅球嶺腳,文安里教堂下方( 龍安街96巷 ),槍殺探偵狗陳良九(日治時期,警察的線民稱探偵狗),當場斃命。

 

 

據當時的義警闡述當時廖添丁射殺陳良九所說的話,對現在社會教育有深層的教育作用。

Continue reading “龍安街96巷~廖添丁的故事”

百年防空洞

建於明治36年,在天主教堂右下方,為日治時期日軍61病院(基隆海軍醫院前身)(今成功國小)的防空洞(龍安街968號旁),戰爭後期一度為日軍部隊彈藥庫,至今整體建築物完整,是市民通往獅球嶺下兆連里的捷徑。

 

獅球嶺下之陸軍埔,日據時期,駐有重砲兵連隊及軍醫院,為一要塞區,原為疏散醫院病患,防空避難使用,後來改為彈藥庫。光復後,國軍亦曾經駐防該處。

 

Continue reading “百年防空洞”

大竿林古隧道

大竿林古隧道

從下列新聞看到這個有意思的訊息~「大竿林古輕便車隧道」,因為昭和5年(1930)3月1日,民營基隆輕便鐵路株式會社經營的基隆金山線開通,沿著西定河經大竿林、中幅通往金山,使用人工推動的台車,由於發車起站即位於安和里樂一路段,故留有「輕便車頭」一名。昭和11年(1936)該公司購置汽車經營客運,輕便鐵道營運業務乃廢。 Continue reading “大竿林古隧道”

公學校紀念碑

網路收尋到此一資料:

 …1921年基隆公學校建成,為感謝顏雲年的功德,地方人士還曾立一紀念碑,今仍留在基隆市信義小學…

 

但近日抽空前往一探,無所收穫,只看到2株百年黑板樹。所以要留待有緣人幫我們補充這段資料了。

暖暖淨水廠

十九世紀末國際各大港口常因疾病的引入而導致全國性的惡疫橫行,為了預防疫情,各界因此倡議應改良水道,防治生菌污染水源。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也引進上水道(供應自來水道)的新式設計,在長崎、大阪、東京等各大海港城市皆陸續完成新式水道。

 

同樣為港口的基隆,人員與貨物進出頻繁,更有帶來疫病的危機,因此上水道設計的調查工作也於統治初期就展開。明治二十九年(1896)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巴爾登(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バルトン)抵臺後,開始進行臺北市與基隆的調查工作,指導日人濱野彌四郎調查水源,目的在改善基隆市街的衛生問題,並解決日軍運補的衛生,以及與日本內地通商的安全性。

根據巴爾登多次在基隆視察,調查期間於明治二十九年八月至三十年十月間(1896.8~1897.10),針對基隆築港及交通建設等工程的配合,共提出了四次基隆給水設計的調查意見報告。綜合其報告內容,基隆水道的設計調查涵蓋了水源地的選定、工程材料的設計、當地氣候雨量、市區配水的運用等等,其中還包含了對於市街消防用水的設置,以水源地的土地涵養觀念。總督府便根據此調查報告,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開始動工,採用自然水法在匯流東、西勢溪處設計了攔河堰,在河畔設置抽水幫浦間與淨水廠房。計畫以基隆市街未來達到3 萬人的給水設施,並於三十五年(1902)完成。

而從上水道的分布可以看出,其設計與築港計畫的市區規劃相配合,沿著新興規劃的道路而建,供應居民以及港口船舶用水。然而此上水道的規劃並無法應付基隆成長快速的人口與貿易,一到夏日常有斷水之虞,嚴重影響民生與公共衛生。因此自明治四十一年至昭和九年間(1908-1934),配合築港以及市區改正計畫,陸陸續續共實施了四次的基隆水道擴張工程(包括籌建西勢水庫、暖暖水源地於1908年、1917年、1923年分別增設濾過池、濾過井、淨水池、淨水井等工程)。

Continue reading “暖暖淨水廠”

修竹居

 

修竹居

 

 

「修竹居」位於獅球路,旁邊就是仁愛區戶政事務所。閩南式磚造宅院,民國24年由陳德成先生所建,至今已75年歷史。

 

 

根據仁愛區書院里幹事賴院輝先生所說:「陳家古厝過去以賣豬肉為生活,現在房子雖然有些老舊,不過還是能看到以前修築的面貌和閩南式三合院的完美。」

Continue reading “修竹居”

岸田吳服店

義二路口的自立書局,是基隆愛書人必重遊的老地方,那巴洛克牆飾歐風洋樓,讓當時許多學童拿來當作文裡的基隆主角。書店的服務人員固定,書籍擺設固定,彷彿所有時間流轉都在這裡定格,如果你曾經有在書店內看書或買東西,這個書店的場景會讓你想起很多的往事和人。

它的前身是創立於西元一九二一年的岸田吳服店(店主:岸田多一郎)

 

↑圖為今義二路與信二路口至義二路底的街景,圖右方「岸田吳服店」建築,至今猶存。本街區為日人重要生活區,因此舉凡洋裝、西服、和服、各式禮帽,到花店、書店、理髮店、照相館、眼鏡行、鐘錶行、木桶屋、西點麵包、日本料理、小兒科、牙科、婦產科醫院等,一應俱全,此外還有久寶寺、蓮光寺等宗教信仰場所,生活機能堪稱完善。

Continue reading “岸田吳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