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天滿宮社

日治時代在虹橋社區的半山腰,靠近銘傳國中的山上,建有基隆天滿宮社,根據昭和18年(1943)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基隆天滿宮社於大正10年(1921)12月25日鎮座,社の祭神為菅原道真(學問の神),例祭日為每年的8月25日,也因為供奉菅原道真(天神)的基隆天滿宮社的設立,使得之後於昭和6年(1931)實施町名改正時將此地命名為「天神町」。

目前無任何神社遺跡,原址改為「南靈宮」,是一座很完整的閩式三合院建築。

 

↑九州太宰府天滿宮

Continue reading “天滿宮社”

西皮福祿之爭

西皮福祿之爭

前因

漳、泉人常因農田境界或灌渠發生衝突。咸豐元年 (1851年)8月,又因小事在魴頂(南榮公墓)引發大規模械鬥,死亡百餘人。漳、泉相仇,常起紛爭,地方士紳相約出面呼籲收集遺骸,以撫平亡靈,建老大公廟。並盼停止此類械鬥,提出了「賽陣頭代替打破頭」口號,開啟了民間遊藝團體在迎神賽會較藝的風氣,更讓同屬北管的西皮與福祿兩派長期的較勁,甚至成為社會不安的來源之一…

Continue reading “西皮福祿之爭”

基隆衛戍病院

基隆衛戍病院

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的記錄,當時派遣於臺澎的軍隊,在編制上皆配有衛生隊或是野戰病院,且兵站所中亦配有相關醫療人員,協助相關的救護活動。例如在佔領澎湖之作戰兵力編制上,配備後備軍伕一百名、二等軍醫正一名及醫療船兼補給船神戶丸等;派遣來臺灣的近衛師團第一批運送部隊,其編組中亦包含衛生隊、第一野戰病院、及兵站部(當中部份為衛生預備員、衛生預備廠、患者輸送部等)之後第二批的運送部隊中,又加入第二野戰病院等,都是作為傷病士兵的治療及後送負傷者等任務。

有關軍事醫療設施的設置上,《臺灣征討圖繪》亦提及日軍常利用民居、書院或是廟宇等地點,用來開設繃帶所或病房。除利用上述地點外,亦利用接收清國後的官方建物作為醫療用地。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日軍接收基隆後,即以此地作為軍事補給的基地,從日本運輸進港的日軍必須在基隆整裝後,再前往臺灣各地鎮壓反抗軍,因此軍隊的安置便運用清朝的官方建物,作為供應軍事方面的需求;其中除了作為兵站宿舍外,亦作為應付多數不適應基隆氣候的士兵所設立簡單之軍事醫院或臨時赤十字病院。( 在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頁54–55。有詳細地點記載 ),其中比較大的病院為利用清朝的統領衙門(基隆舊水雷營)充當兵站部病院,在緊鄰其後方臨田寮河處的昭忠祠,充當為陸軍軍營。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衛戍病院”

基隆同風會

基隆同風會

 

↑大正四年史(國島水馬)

同風會乃取「風同道一」之義而命名,為日治時期社會教化團體之一。日本治臺初期為推動同化政策,改變臺人語言和風俗習慣,乃於廳縣以下成立「天然足會」、「國語普及會」、「矯風會」或「敦風會」等各種教化團體。 1914 年受到日本伯爵板垣退助在臺發起「臺灣同化會」之影響, 1 月 7 日總督府授意縉紳組織台灣同風會,以對抗台灣同化會。對於可能威脅到台灣總督府統治權力的台灣同化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及在台日人採取暗中阻撓及反對立場,不擇手段打擊同化會,終在 2 月 26 日由總督府下令解散同化會。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同風會”

龍安街96巷~廖添丁的故事

廖添丁的故事

1909年11月,廖添丁在日本警方圍捕過程中遭到自己的「黨羽」楊林以鋤具敲擊去世,留下了許多「廖添丁傳奇」。27歲過世的廖添丁,最後10年的事蹟為何? 他是竊賊?強盜?殺人犯?他是義俠?或是盜匪?他劫富濟貧?鋤強扶弱?他是 「抗日英雄」?

 

…1909年9月8日,《台灣日日新報》第五版以全版七個欄位中的三個欄位,放大標題「兇賊の神出鬼沒」,大幅報導廖添丁突破警方十重、二十重的圍捕,忽於淡水河的船上,或在圓山街道、大屯山隱蔽處、草山叉路上出現,警方聞訊全力追捕卻無所得。最後在基隆廳設下陷阱的圍捕行動中,廖以盜來的巡警手槍射殺警方密探陳良九致死後,在一百數十名警察、憲兵、壯丁團搜索中,於獅球嶺消失蹤影…

 

 

 

日治時期,明治 42 年( 1909 ,民前 3 年) 9 月 5 日 </chsdate />,廖添丁在獅球嶺腳,文安里教堂下方( 龍安街96巷 ),槍殺探偵狗陳良九(日治時期,警察的線民稱探偵狗),當場斃命。

 

 

據當時的義警闡述當時廖添丁射殺陳良九所說的話,對現在社會教育有深層的教育作用。

Continue reading “龍安街96巷~廖添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