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的資料稱「萬人堆鼻」為:羅蚶(Lohan), 似為「羅漢」石之譯音重譯。
而根據「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
…萬人堆鼻下方海岸,散布各式的蕈岩,遠望似無數人以各種形態立於海邊,故稱萬人堆,亦稱羅漢石。
位基隆區西北端,突出海中的岬角,與東岸的桶盤嶼(今和平島)對峙,環抱範圍即基隆港,即基隆港區與外海的分界…
自清代以來,即為基隆的勝景之一。明治33年(1900),在鼻頂41公尺高處,設有基隆燈塔,為一白色8.5公尺圓形塔,發出白色燭光,亦稱白燈塔。
1869年的資料稱「萬人堆鼻」為:羅蚶(Lohan), 似為「羅漢」石之譯音重譯。
而根據「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
…萬人堆鼻下方海岸,散布各式的蕈岩,遠望似無數人以各種形態立於海邊,故稱萬人堆,亦稱羅漢石。
位基隆區西北端,突出海中的岬角,與東岸的桶盤嶼(今和平島)對峙,環抱範圍即基隆港,即基隆港區與外海的分界…
自清代以來,即為基隆的勝景之一。明治33年(1900),在鼻頂41公尺高處,設有基隆燈塔,為一白色8.5公尺圓形塔,發出白色燭光,亦稱白燈塔。
日治時代就有所謂「市街地信用組合」,為信用合作社的前身。光復以後,合計信用合作設立有73家,1972年台中第十一信用合作社成立,是目前台灣最後一家成立的信用合作社。
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之前身為有限責任基隆商工信用組合,創立於基隆市基隆字草店尾三三番地三,時在大正11年六月六日。初由顏雲年先生擔任理事主席,登記字號為專隆市字第十號。繼由第二任理事主席顏國年先生、第三任理事主席顏欽賢先生悉心經營。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奉省府通令,依我國法令規定,改組更名為有限責任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嗣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再奉准更名為保證責任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爾後,民國五十四年改組時,故省府委員謝清雲先生,深獲當局器重,地方愛戴推崇,臨危受命出任第四任理事主席,提出十六項改革方案,致力復興,扭轉乾坤,立本社之業務深厚穩固之基礎。
基隆牧場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資料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將所接收的44個日資會社,組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產、畜產、鳳梨及茶葉4個分公司,依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8月5日發給農林處的公文,各分公司接收日資會社情形如下…
名單中有一「基隆牧場」,這引起我的注意
找了舊地名查詢,終於看到一個地名「牛奶寮」
報國造船株式會社
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資料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將所接收的44個日資會社,組成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水產、畜產、鳳梨及茶葉4個分公司,依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於1947年8月5日發給農林處的公文,各分公司接收日資會社情形如下…
名單中有一「報國造船株式會社」,這引起我的注意
昭和11年(1936年)11月25日,根據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法(昭和11年法律第43號),由台灣總督府與日台民間資本共同出資設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公司設立目標將台灣建設為日本南進的據點,並在台灣島內外展開各種不同的事業,在大戰時也支援軍需工業。
基隆檢疫所
1894年(明治27年),香港廣東流行鼠疫(ぺスト,黑死病)。1896年(明治29年)5月發現鼠疫由來自廈門入港安平的中國帆船(junk)侵入臺灣,在臺北發現鼠疫後,後來鼠疫也出現於臺北,臺灣總督府設定船舶檢疫手續通知地方長官,在五港(基隆、淡水、鹿港、安平及打狗),實施島外來航的船舶的海港檢疫,這是臺灣開港檢疫的開始。
根據《台灣日日新報》 1924.3 .17
…基隆劇場株氏〔式〕會社。客年在高砂公園內建築中之活動常設新聲館。近已竣工。去十五日午後六時。舉開場式…
說明建館日期是在1924年,也替基隆開啟新的戲劇年代。
曾仔寮風雲
基隆的地方舊名有一叫「曾仔寮」,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幸好近日找到一篇非常詳細完整的資料,一解心中疑惑,也值得推薦給各位。而我也懇請各界朋友,有機會真的要寫下你周遭的故事,不然故事真的就要永遠失傳了…
*****
話 說
曾仔寮,用「曾仔」抓魚的漁夫所聚居的「寮仔」。位於「雞籠」(基隆)西岸虎仔山左側山下,今安一路前段的舊「地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