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基隆ㄟ文史

基隆最後的海女

所謂的海女應該是指靠大海維生來補貼家用的女性吧。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基隆最後的海女」,引起我的好奇。

這在北部沿岸,以前大都看到是原住民同胞在捕撈海菜、龍蝦、海參…等海產,在八斗子海邊,早年也有不少漁夫會兼差捕捉龍蝦,甚至有專門捕捉龍蝦等海產的人,這在《八斗子地方史話》上有記載這段往事,但以男性居多,這次該文作者能偶遇到歐巴桑,且如此資深,非常難得。文章中也記錄了庶民生活方式的艱辛。

若不是為了謀生,要忍受海水的冰冷,風霜的考驗,實在不容易,向這2位大嬸致敬。

Continue reading “基隆最後的海女”

基隆同風幼稚園

基隆同風會的三大事業為同風幼稚園、博愛醫院以及國語講習所、練習所。

在大正九年(1920)7月,許梓桑以同風會會長名義,向總督府申請「基隆私立同風幼稚園」,成為由台人在基隆成立的第一所幼稚園。創辦目的是配合當局政策,協助推廣日本文化,推行日語普及。招生對象是台人,學費(入園費/保育費)約50錢。入園年齡大約5歲到上公學校之前,地點設於基隆夜學校的教室(廁所和辦公室是另外募款興建的)。

基隆同風幼稚園經費來源:保育費,有志之士捐款,存款利息。而捐款者共52人,周景文為基隆街協議會員,汪福蔭為包工業者,陳志鋭為歐美雜貨商人,顏雲年為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取締役、臺北州協議會員,顏國年,潘榮春等地名流。

其中由顏雲年捐200 圓,顏國年、許梓桑各捐50 圓等,及其他地方菁英的捐獻金,共募得1200 圓,使得幼稚園順利創辦。

按:「大正十五年度臺北州學事一覽 敎育課,P39」記載,地址:基隆市基隆字義重橋84番地,設立認可:大正9年7月13日,設立者許梓桑。

大同吟社

基隆在地詩社中,以「大同吟社」最為重要,除了橫跨日治、國府時期,成員也最多、活動最活躍。該社是在昭和6年 (1931) 4月20日天長節(大正天皇生日,1914年開始)成立,由張鶴年、劉明祿、蔡清揚、王吞雲等首倡,在基隆市新店七七(今仁二路 224號)蔡清揚住處成立事務所,每月開擊鉢吟例會乙次。活動範圍以基隆、四腳亭、暖暖、瑞芳等週遭地區為主。

5月3日午後7-12時,剛成立的大同吟社,假許梓桑新落成的「慶餘堂」開例會,20餘人參與,題擬〈大同〉、次擬擊鉢吟〈擬慶餘堂春夜小集〉。並推舉許梓桑為顧問,後擔任首任社長。

1936 年10 月,與雙溪貂山吟社、九份奎山吟社,共組「鼎社聯吟會」,直至昭和十八年(1943),共三年多,三社輪開十次。其間宜蘭縣頭城登瀛吟社,亦由貂山吟社長前往勸誘,以客員身份,來參加鼎社,春夏秋冬,四社各主辦一次吟會。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烽火愈烈,「鼎社」聯吟,隨之中止,1990年復振。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日治時期1934年,原本將散置在各碼頭的港務機構整合於基隆港合同廳舍內,與檢驗機構有關的機構有基隆稅關、臺北州港務部、交通局基隆築港出張所、交通局基隆海事出張所、基隆郵便局波止場出張所、臺灣總督府植物檢查所基隆分所、臺灣總督府鳳梨罐詰基隆檢查所、臺灣總督府米穀檢查所基隆出張所、臺灣總督府肥料檢查所基隆分所、專賣局基隆出張所、基隆警察署水上派出所等。

按:「基隆市大事記,p46」記載,1934.7.24  基隆港務大樓落成。

 

Continue reading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基隆分局”

許氏宗親會

基隆因早期分類械鬥,西皮福祿相爭,所以結黨成派風氣盛行,後演變成各宗親會林立,為中元祭的主體人物。

以下我們就來了解許氏宗親會的歷史~因為有一個大人物~許梓桑

本會創立宗親會大會,是民國十四年( 公元一九二五年),在媽祖宮對面高砂樓成立,各宗親公推梓桑宗長為會長。

Continue reading “許氏宗親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