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軍空襲台灣,八堵鐵橋上空照,可以看到「頂宿舍」、「下宿舍」的相關位置,「下宿舍」在照片右下角之外,資料來源:(請點我)
懸缺以久的照片,有空真的要補齊改寫^^
***
記者楊培華/基隆報導 2007.02.21 自由時報
基隆市水源路東、西勢溪匯流處有座土地公廟,遠看像是一座土地公廟,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兩座廟「黏」在一起。
比集集火車站還老的建築─暖暖火車站,命運竟然是拆除報廢!!
在此引用維基百科的歷史紀錄
1919年5月5日:設「暖暖假乘降場」。
1923年10月12日:經由周鐘聲先生與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即今日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請求後,因而撥出土地建成現址暖暖車站。
Continue reading “暖暖火車站”
暖東峽谷位於東勢溪上游,在往裡走有一早期地名為石洞內。約150年前,石洞內庄居民以王姓和沈姓為主,由泉州安溪移民而來。
當時來到暖暖時,因暖暖老街附近已被先到移民者聚集,只好移往東勢溪上游而來,到石洞內先在四千九(老地名)落腳。因首批移民佔據大片山林並以放火燒山的方式佔地成為地主,而後到之人再向地主租地耕種,前三年不收租金,第四年後再抽稅,都以種植地瓜為生。
大約種植了四、五千顆,而這就是老地名(四千九)的由來。此地區於民國47年八七水災發生後,整個聚落才往外地遷村,目前還留下甚多先民的生活古物遺跡,如:百二坎,礁溪仔,豬哥潭,消腱嶺,石頭厝等。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石洞內的天空」,這跟西勢水庫底的西勢庄一樣,屬於消失的村落,令人感傷不已。
金山寺建於日昭和二年(1927),本地人都稱「齋堂」或「菜廟」,屬於齋教龍華派,不剃渡,為暖暖地區頗負盛名的佛寺,原開山堂主均帶髮修行,而帶髮修行稱為菜姑,以月眉山靈泉寺住持善慧法師為師。
建寺之緣乃第一代主持人楊秀蓮在民國十二年,正值青年時患了重病,醫師認為已無藥可治,後來許願祈求觀音佛祖的庇佑,重病終於得以好轉。感恩觀音佛祖的庇佑於是籌建齋堂,建地由信士柯文理捐獻 (柯文理先生為暖暖國小第三任校長)。
清法戰爭時鄉勇周印頭領導婦孺躲避戰亂於暖壽山上的金山寺,年輕力壯者全面克敵,另有重賞渡河殺敵懸賞制定,寺後方有古戰壕遺跡隱沒在荒煙蔓草間。金山寺居高臨下,靈山聖地可俯瞰八堵鐵橋、過港里、基隆河,上山石階沿途兩側花木扶疏,石牆上長滿青苔、地衣、小花,加上大樹遮蔭,可以慢慢品味。
而耆老周勉先生的這篇文章「古剎憶舊走過歲月的金山寺」,可以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金山寺的點滴,而感慨的是舊遺跡破壞的很快,如果沒有長輩的紀錄,後人真的會遺忘歷史的痕跡。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曾經有這麼一座戲院存在於暖暖,在此感謝耆老周勉先生的紀錄,讓後輩可以知道這一段過往。
我們有空、有機會的話,真的要盤點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貝,小至個人家族,大至社區地方,甚至民族,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這樣我們才可以繼續接棒,一代傳一代,而不是無根的蘭花。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閱「暖暖座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