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社區踏查(一)
↑1945年美軍空襲台灣,八堵鐵橋上空照,可以看到「頂宿舍」、「下宿舍」的相關位置,「下宿舍」在照片右下角之外,資料來源:(請點我)
今日探訪在八堵火車站後方的客家莊~「八中社區」,由八堵派出所前方八堵橋頭的「八中社區」牌樓沿金華路下來,日治時期台人稱此地為「下腳寮」,是日治時代的鐵路宿舍。台灣光復後,由台灣鐵路局接收重新整修,作為鐵路局工務段員工宿舍,稱為「頂宿舍」。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隸屬石碇堡八堵庄。大正9年(1920)實施巿街庄制,,改設八堵大字而歸台北州基隆郡七堵庄管轄。民國35年,將八堵南編為八東、八南2村,皆隸屬七堵鄉,屬台北縣管轄。38年,改隸基隆巿後的七堵區,分劃增設暖暖區,八東、八南隨之移轉暖暖區管轄,八南村分設八南、八堵、八中3里。67年區域調整,廢八中里併入八堵,73年又恢復八中里。
八中里又稱「過車路」, 因為日治時代鐵路完成後,本里北臨基隆河,南界鐵道,位於八堵火車站後方,住戶以鐵路員工眷屬為主。當時里內主要出入只能橫越火車鐵道,並無道路可通,故稱之。
第一批到「頂宿舍」住的鐵路局員工,是從苗栗來的客家人,因當時鐵路局薪水很低、再加上沒有對外公開招考工人,因此就由原先進到鐵路局工作的人互相介紹牽成。就這樣,苗栗來的客家人就帶來了很多鄉親進入八堵鐵路工務段工作,負責苗栗到宜蘭與八堵火車站連同月台這一大段工程。漸漸地,地址編號從1號一直到108號的宿舍,就被陸續到鐵路局工作的客家人登記居住,八堵車站後方,就有了基隆唯一的客家庄。
「頂宿舍」、「下宿舍」稱呼的緣由,據信是因日治時代此地屬八堵南95番地,故基隆河上游方向的部分稱「頂九十五」,下游方向的部分稱「下九十五」。
「下宿舍」是現在八德橋附近
↑一眨眼,這「頂宿舍」遺址已開始拆除,今天先拆擴建的廚房,過幾天這畫面中的建物就會接著拆除
這邊也可以觀察到台灣早期各式建築工法、房舍,約1980年以後,建築工法就開始走向新式,舊技藝日漸失傳…
↑拍攝位置的後方也是「頂宿舍」的遺址,但約於1970年代遭受祝融之災,有改建為2層水泥樓房
↑年少時在此走跳3年,火車熙攘中彷彿看見當年…
光緒15年(1889年)劉銘傳修築鐵路時,由於基隆河在此形成一曲流,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砂,日治後在此仍然盛行採金砂,一直延續至民國以後。戰後,認為過車路此名不雅,由於本地曾盛產金砂,乃改名為金豐庄、金華庄、金裕庄。
金豐庄即「頂九十五」的部分;金裕庄即「下九十五」的部分;金華庄即位於中央。
↑目前新式的台鐵員工宿舍
↑金華路81號,不起眼的雜貨店,屋主約從1973年來此謀生之後,開業至今…
年少時曾翻越鐵軌在鐵路邊買高麗菜包果腹,那時總覺滋味無窮,因為身上也沒有多餘的錢常買,能有一口菜包吃,就覺得幸福,但1984年起架起圍牆之後,就無法再買到了…那婦女竟是此屋主的姐姐
↑少見的木板式工寮
↑木板式工寮的另一側,已有改建過
↑特別的消防水塔
↑頂宿舍遺址
↑背面,均有擴建
↑蠻清幽的巷道,一層式水泥房
村里踏查,能與長輩閒談,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能得到其人生智慧^^
所以我想我會繼續踏查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