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不分區

基隆基督長老教會

1872年三月馬偕博士前來台灣北部傳教,九月底即進入雞籠開始巡迴佈道;1873、1875年又來數次;高振長老協助馬偕博士對雞籠教會的設立貢獻良多。

1875年6月27日本會在現址義一路參議巷內開始了禮拜活動。1914年遷往信一路,教堂卻因都市建設而被拆除;復遷往仁三路32號現址。禮拜堂興建時租用孝三路、忠二路一帶民房,前後達七年之久。經林清廉牧師苦心策劃、奔走籌款,復蒙主感召加拿大一女信徒捐獻鉅款,禮拜堂於1920年得以順利完成。林清廉牧師於1919年就任本會首任牧師,1924年聘張清波牧師為本會第二任牧師,1928年聘葉金木牧師為本會第三任牧師。

1929年因都市計畫,仁三路部份宿舍被拆除,幸經簡阿川執事等之奔走,始得完成二樓之牧師館。1938年鄭君芳牧師就任傳道師。1940年設立愛育幼稚園。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時,本會被盟軍炸毀殆盡,蒙偕叡廉牧師由加拿大募款美金七百元援助外,復利用零散之建材修復原狀。光復之初,建築材料缺乏,未能及時加以重建,又數度遭遇颱風和地震侵襲,牆壁呈現龜裂,岌岌可危。幸於1949年本會前遭美機炸毀之禮拜堂及牧師館修建完竣。

本會於1946年協助市府修建救濟院,1947年開設「國語禮拜堂」部門,1948年鄭君芳牧師就任第四任牧師,1949年協助設立韓僑教會,同年分設安樂教會,1951年協助修復暖暖教會,1954年分設正濱教會,1955年分設深澳教會及東明教會,1958年分設七堵教會,1961年協助分設庚子寮佈道所,1963年分設安瀾橋教會。期間上帝也興起許多信仰的前輩,如:葉心東、賴葉、王平安、簡杖梨、許煙、林天護,張啟明…等長老,同心協力興旺教會,成為歷代信徒的榜樣。

1964年開始募捐擬分三期工程完成建堂,1969年第一期工程(二樓牧師館)竣工。1971年穆榮章牧師就任副牧,並派駐安瀾橋教會;1975年聘謝皆明牧師為副牧。1976年第二期工程(四樓教育館)竣工,1979年拆除舊建及第一期重建工程,並重劃建築圖樣,1980年蔡文增牧師就任第五任牧師。1981年底重建教堂決標,十二月二十五日破土,1982年一月五日開工,1984年元月十五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86年林文良牧師就任傳道師,1989年鄂主成牧師就任第六任牧師,1991年林正雄牧師就任第七任牧師,1995年柯從心牧師就任第八任牧師至今,牧養主羊,同頌主恩,願一切榮耀歸主。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基督長老教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

基隆愛護會

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事業不外乎是一般性社會事業、慈惠救助事業、醫療救助事業、經濟保護事業、兒童及婦女保護事業、以及社會教化事業。在臺各宗在社會事業上,亦都不遺餘力。

真宗本願寺派相當注重監獄的教化工作,如在臺南監獄、臺北監獄、臺中監獄定期向囚犯教悔說法。明治 37 年(1904)真宗本願寺派教誨師藤井惠照至臺南監獄教誨後,有感於當時社會沒有保護被釋囚犯者的觀念,乃於明治38年(1905)創立臺南累功舍(即所謂的更生機構),收容他們。真宗本願寺派進一步在明治 40 年(1907)3 月向末寺發佈「犯罪防遏及被釋囚犯者保護」的訓告,訓告中說明社會改善為真宗俗諦門之要義,夙為本山心繫之所在,鑑於被釋囚犯者難於取信社會,以至孤立無援甚至再犯罪,因此為防遏其再犯罪及保護被釋囚犯者讓他們能夠獨立,須有收容組織。臺北一新舍(1907 年 4 月)、臺中再生舍(1907 年 4 月)都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明治 43 年(1910)更在松山設立財團法人臺北成德學院,以從事對不良少年的感化工作。此後,真宗本願寺派各地布教所成立保護釋放者收容場所成為常態。以昭和 9 年(1934)4 月為例,當時全島計有59所釋放者保護事業機關,而真宗本願寺派就擁有 24 所,可見其成績。

基隆愛護會創立於昭和 3 年(1928)10 月,即以保護釋放者為目的,至昭和 5年(1930)9 月舉行盛大的成立大會。本會隸屬於光尊寺的直營事業,自創立以來至昭和 8 年(1933)已經服務過數千人,之後就 2 百至 6 百餘人不等,至昭和 14 年(1939)光間接保護人員就有 4,048 人。本會雖無收容保護的措施,主要還是以車船聯絡的服務等(即間接保護)佔了大部分。至於無法收容保護者,就近轉由基隆市役所照顧管理。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7)~基隆愛護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6)~真宗崇佛會

真宗崇佛會

真宗崇佛會前身為「崇佛會」,其會員係以日治初期成為真宗本願寺派連絡寺廟-蚵殼港慈雲寺為中心的本島人信徒所組成。崇佛會為一本島人教化團體,其創立緣由是高橋行信住持,為向本島人佈教而組成,當時的信徒名簿中可發現約有700名本島人信徒,惟隨著高橋行信的過世,會員逐漸離散,繼任的高橋良誠即致力於恢復這個舊緣。

大正 11 年(1922)11 月 7 日(農曆 9 月 19 日,即觀世音菩薩出家日)上午 10時,信徒在慈雲寺開會,決定改稱「真宗崇佛會」,並推戴高橋良誠為顧問。 以涵養尊皇奉佛、鄰保相助、以及謀圖精神修養為目的。若會員倘遇喪事,他會員須一同會葬,並提出香奠弔旗等物,新入會者須繳 20 圓入會費,做為崇佛會的基本金。

真宗崇佛會的組織結構及其重要役員為何?現根據第二屆的資料說明。顧問高橋良誠,會長汪福蔭,副會長林清芳,專務幹事陳連秋,會計羅欽,幹事張士文、張添、簡烏,評議員李家齊、范昆輝、林阿呆、張保、蔡慶雲、劉石乞、林新富、游連錦、林添旺、林秋波、張福進、劉太和、劉江清、陳屘、陳連秋、羅欽、張士文、張添福、簡烏。會長汪福蔭為光尊寺公稱寺號本島人請願信徒總代之一,在基隆政經界有一定的地位。

至於如何圖謀精神修養,聘請布教使演講為重要手段之一,大正 12 年(1923)7月 31 日真宗崇佛會為精神修養,特別聘請王兆麟至慈雲寺來演講,聽眾二百餘名,由於成效不錯,基隆地方人士也希望多舉辦此類演講。王兆麟此行另接受基隆火車站請託於翌日早上在火車站內為本島人職員講演佛教的精神。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6)~真宗崇佛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5)~光園寮

設立免費住宿所-光園寮

光園寮為基隆佛教青年會的社會事業之一,依據同會規程第四條,大正 15 年(1926)4 月 1 日,於光尊寺內設置光園寮,提供無力負擔者或是無家可歸者免費寄宿之處,同時提供免費的餐飲,另一方面亦給與精神教化。 免費住宿所在基隆這一繁華的港灣都市是迫切需要,隨著寄宿的人數增加,原有空間益顯狹隘,於是新建 12 坪日式木造瓦葺房屋一棟及紅磚廁所一間。

昭和 4 年(1929),基隆佛教青年會挑選天長節佳日 4 月 29 日上午 11 時在光尊寺內光園寮舉行「免費住宿所」落成典禮。此外,為防止亂救的情形發生,救助的對象僅限由基隆市役所、基隆警察署及方面委員介紹而來者。每年有來自基隆市役所的補助金,以及昭和 3 年(1928)以來每年紀元節,由宮內省撥給下賜金。此外,亦有各界的捐助,例如生病靜養中的基隆警察署橋本巡查,基於同情心曾寄附予光園寮。 而井村社長遺族為表香奠還禮,寄附臺北州下社會事業包括臺北的愛愛寮、基隆的光園寮等單位,並由臺北州社會課轉達寄附金。

至於光園寮的成績如何?根據《臺北州統計書》的統計,從昭和 2 年至昭和 16 年(1927-1941)被轉介至光園寮住宿的總人數 2,770 人,總人次 15,809 人次。

資料來源:日本佛教在基隆地區的傳佈─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王俊昌。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5)~光園寮”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4)~《光乃園》雜誌

除了開宗教道德有關的演講會之外,另成立光園社發行《光乃園》雜誌,以及設立免費住宿所-「光園寮」。

發行《光乃園》雜誌

文書傳道向為真宗本願寺派佈教的方法,大正 2 年(1913)5 月臺北別院即發刊《慈光》第一號,後雖主筆調龍叡辭任回日等因素,只發行至第十一號。惟大正 10年(1921)4 月另以《一味》第一卷第一號發刊,繼《慈光》成為臺北別院的機關雜誌。

基隆佛教青年會,於大正 13 年(1924)成立光園社,同年 12 月由光園社編輯發行的《光乃園》月刊雜誌創刊,成為光尊寺的機關雜誌。《光乃園》月刊雜誌以信徒、基隆佛教青年會、基隆佛教婦人會的會員為發行對象,專司文書傳道及報導,每月 10 日出刊,至昭和 14 年(1939)4 月已發行第一百六十五號。《光乃園》月刊雜誌是免費贈閱,經費充裕之時,會加印贈送至日本及海外。

資料來源:日本佛教在基隆地區的傳佈─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王俊昌。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4)~《光乃園》雜誌”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3)~基隆佛教青年會

基隆佛教青年會

成立經過

基隆佛教青年會前身為基隆佛教同志會,該佛教同志會創立於明治 45 年(1912)
,其創立緣由係真宗本願寺派基隆在地信徒想要組織屬於基隆市的佛教團體,因此成立基隆佛教同志會。會員本為該派信徒,但想說有違反佛教擴張之嫌,因此會員也廣為召募基隆曹洞宗與淨土宗等各宗的信徒,明治 37 年(1904)3 月 26日晚上舉行初次會面儀式,並舉辦佛教演說會,有 2 百餘名與會,可說盛況空前,並將事務所設在真宗本願寺派基隆布教所內。不過基隆佛教同志會,一直要至明治45 年(1912)5 月 12 日才舉行成立大會,會員 318 人,包括各宗日本人與臺灣人信徒,由光尊寺住持高橋行信擔當經營重責大任,致力於精神的撫慰,並在光尊寺內舉辦佛教演講。會長為木村久太郎,顧問為牧野清人司令官。

基隆佛教同志會時期,定每月 16 日(後改在26日)在光尊寺舉行例會,並開佛教精神講話會。除了由高橋行信演講佛理之外,也會聘請寺外賢達,演講與社會時事結合的議題,例如瘧疾的預防、教育問題等。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3)~基隆佛教青年會”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2)~基隆週日學校

基隆週日學校

真宗本願寺派週日學校起源於少年教會,明治 36 年(1903)11 月 29 日由大洲輪番、杉浦知堂設立,附屬於臺北教會。少年教會首要目的是要喚起少年子弟崇佛歸法的觀念,每月於最後一個星期日講話之後,唱歌及傳習正信偈。大正 4 年(1915)11 月,臺北別院做為本山紀念事業之一,發佈「週日學校令」,圖謀少年教化事業之發達,少年教會改稱為「臺北週日學校」,而各地亦陸續開辦週日學校。

基隆週日學校創立於大正 11 年(1922)3 月,校舍位於光尊寺內,4 月 3 日開校,第一屆學生男女合計 80 名。大正 11 年(1922)7 月 8、9 日晚上 6 時,由基隆佛教婦人會與基隆週日學校主辦,在基隆座放映親鸞上人一代記及其他教育影片,而 9 日下午1時起週日學校學生可免費觀賞,透過影視,強化學生的精神修養。

由於讀滿1年即授與訓育證書,因此大正 12 年(1923)3 月 29 日下午 2 時,即舉行第一屆訓育證書授與儀式。原上課地點在本堂,惟隨著志願入學者漸增,場所益顯狹隘,大正 11 年(1922)11 月於本堂後庭新築校舍,12 月 10 日上午十時,舉行落成儀式,是日招待一般官民及同校關係父兄等列席。

大正 13 年(1924)3 月 30 日上午 10 時,在光尊寺內校舍舉辦第二屆訓育證書授與儀示,臺北別院佐佐木輪番布教師與基隆相關官員與會,看得出別院對週日學校的重視。至昭和 9 年(1934)4 月,學生數男子 30 名,女子 70 名,共計 100名,學生數呈增加的趨勢,且以女學生居多。

Continue reading “光尊寺佛教團體及其事業(2)~基隆週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