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在靠近汐止分局的大同路上,有看過一家打鐵鋪,我父親似乎提過,主人似乎與我們有遠房親戚的關係。在以前,無論是種田、做工的所使用的鐮刀、鋤頭、十字鎬,亦或是家庭常使用的菜刀、剪刀等等,只要是與鐵具相關,都需要打鐵舖敲敲打打、精工出細活的製做出來。 Continue reading “打鐵巷”
灰窯仔
在基隆火車站附近,昔日是蚵殼港(西定河)出海漫流之泥灘地,因鄰近海濱有不少蚵仔殼(牡蠣殼),先民們就加以利用燒成石灰做為建材,俗稱火窯仔(猜測是漳州人的說法,「火」音同「灰」)。據記載,「蚵殼港」地名之由來,有一說是相傳在今樂一路的市場位置,早年設有以蚵殼為材料,燒成石灰的窯廠,供作建材與醃醬之用,故因而得名。 Continue reading “灰窯仔”
麵線埕
基隆的地名有三個地方稱為「麵線埕」,後人或許有些人難以想像,在這多雨的山城會有此行業存在,以為應該是在豔陽高照的南部或是有九降風的新竹~ Continue reading “麵線埕”
汲水告示碑
在西14、西15號倉庫交接處的後方山邊,日治時期設海軍貯水所以便管制水源,在其左方砂岩坡面上於清光緒2年(1876)立有一高60公分,寬45公分的「汲水告示碑」,此地屬於仙洞球仔庄。 Continue reading “汲水告示碑”
串珠步道
我記得步道取這名字是因為要紀念20年前在此發現新的蝴蝶品種~「串珠蝴蝶」
典故如下^^ Continue reading “串珠步道”
現天磅硿
在安樂區內寮里與萬里交界處的地名「界寮」,此地昔日稱為「磅硿嶺」,因為是「現天磅硿」所在的山嶺而得名。
台語稱「隧道」為「磅硿」,在日治時期公路經此分水嶺,係切山而過,為防二側山壁岩石崩落,於是在上方以木條橫陳,使得該路段狀似隧道,但因上方木條間仍有空隙可見天空,故以「現天磅硿」稱之。 Continue reading “現天磅硿”
基隆港國門未來新風貌
又是一個新的地景,一旦完成,影響是蠻久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