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豆菜寮

豆芽是蠻早就出現在古代中國,尤其在冬季時更是不可或缺的蔬菜補充來源。

豆芽是豆科的作物,種子浸水後發芽的產品,用來做蔬菜供人食用。 最常見的為綠豆 ,稱為豆芽或綠豆芽。 也有黃豆芽、 豌豆芽、 蠶豆芽、 苜蓿芽等。

以下請參考「古人冬天吃什麼蔬菜」一文的介紹

唐宋以后“黃化”蔬菜開始流行

《農書》:“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

唐宋以后,反季節蔬菜已被人們普通接受,而且“以非時之物為珍”,反季節蔬菜被當成山珍美味!但由於其成本高昂,故謝肇淛感慨“貧民不能辦也”。那麼,窮人隻有吃腌菜、干菜了?當然不是,古人找到了一種“黃化”生產蔬菜的方法。這種“黃化”法在秦漢時已出現,就是讓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無法形成光合作用,不再產生葉綠素,蔬菜發黃。通過黃化手段產出的蔬菜更柔嫩、纖維減少,既補充了冬季蔬菜品種不足,又滿足了口味需求。

黃化蔬菜最早的品種是豆芽菜,稱“黃卷”,就是現在大家常吃的“黃豆芽”。在宋朝,豆芽開始成為中國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品。從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來看,在冬日的東京街頭,反季節蔬菜瓜果已頗為豐富:“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

宋朝不僅有黃豆芽,其他豆類也能黃化。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便記載了民間生產黑豆芽的方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皮置盆內,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覆以桶,曉則晒之,欲其齊,而不為風日侵也。”

韭、蔥、蒜、芹菜等蔬菜的黃化在宋元時期已很普遍。元王禎《農書·百谷譜集之五·蔬屬》記載了當時人們種植韭黃的情況:“至冬,移根藏於地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韭黃較貴,“比常韭易利數倍”,北方人冬天把韭黃當作珍蔬。

 

↑古人生產豆芽菜的場景

在基隆民間應有不少人家以蔭豆芽維生,較為有名的就成為地名囉。

現列出稱為「豆菜寮」的位置如下:

1.中正區中砂里,位今豐稔街100巷內,此巷屬於石山北側的小坑谷
因有一條清澈的小水溝,最遲在日治時期即有人在此搭寮蔭豆菜,故名豆菜寮。

2.仁愛區龍門里,指今龍安街400巷的坑谷。
日治時代,本地有二、三口井,井水乾淨,故有人在此蔭豆菜,井邊建簡陋的寮舍,故稱「豆菜寮」。

20180802

3.信義區義民里信二路74巷66號,此地已深入74巷的坑谷之中。
原本在巿立體育館旁豆菜井蔭豆菜的「豆菜火仔」(人名),遷到坑谷內蔭豆菜,在水源旁建一座工寮,故名豆菜寮。
原來的工寮,現在已改建為獨棟樓房,在房屋前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個泉水窟,就是蔭豆菜的水源。此泉水過去大且清,近來因附近被堆棄垃圾而遭受污染。

4.玉田里愛四路10巷的巷中,以前這裡有一口井,曾用來蔭豆菜,所以也有「豆菜井」此地名。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