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
皇帝殿
此處入口以前叫做「東側後門」,臨海的海灣叫「皇帝殿」,以這特殊地形泛指此處海灣,「阿拉寶灣」是指其旁通往「社寮東砲台」山徑兩側的阿美族聚落,看這新聞,「阿拉寶灣」是指這臨海的海灣,採用阿美族人命名之意~當初阿美族居民,從台東遷移北上,因這個地方很像故鄉「阿拉寶灣」,就以此命名。但可以這樣做嘛?感覺有點「乞丐趕廟公」。
剝奪印象中的舊地名,加入一個新地名,這太不尊重原有老基隆人的歷史記憶了,這需要大家開個會來討論一下吧?不然,霸王硬上弓,屆時文宣、文案一做下去,後人就傻傻的分不清楚,就像當年八斗子的「忘憂谷」、「望幽谷」之爭議…
還是北觀處的意思是此處入口是「和平島公園阿拉寶灣入口」,裡面還是有一個景點~「皇帝殿」,以前是泛稱,現在是專指其中一個景點,然後入口取名「阿拉寶灣」,目的是可以順便行銷~「社寮東砲台」、「阿美族移民聚落」這2個景點!!?? Continue reading “皇帝殿”
彭佳嶼燈塔
北火小歷史
個人有幸在其未停業之前有路過場區,依稀記得文章所述的場景,謹以此文紀錄以待來者。 Continue reading “北火小歷史”
基隆崇基書院再現
基隆文風不盛其來有自,物產不豐導致城市經濟規模不大應是首要,好不容易稍有雛型,卻碰上乙未割台…
現今若能將每年祭典的花費留取部份栽培子孫,應該是一個聰明的投資。
但誰在意這投資未來的公共議題呢?崇拜鬼神、奉祀祖先還是比較重要滴…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崇基書院再現”
對土地覺醒的案例
以我個人踏查訪談的經驗來說,對於雙腳所踏的土地、安身立命之處,太多人茫茫渺渺不知原貌,能像謝女士這樣覺醒的過程不能說沒有,但畢竟少數,像我也是從重編修祖譜開始,才開始認識故鄉。
隨著親人逐漸的消逝,曾經駐躅嬉遊的村里逐漸改變原貌,我心裡頓時興起想要抓住什麼的念頭…
不是要指責或控訴什麼,這牽扯到民族性與個人的選擇,也不好說什麼,只是扼腕社會上有此病症。不認識就不會滋生情感予以保護與傳承,我是這樣地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