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灰窯仔

在基隆火車站附近,昔日是蚵殼港(西定河)出海漫流之泥灘地,因鄰近海濱有不少蚵仔殼(牡蠣殼),先民們就加以利用燒成石灰做為建材,俗稱火窯仔(猜測是漳州人的說法,「火」音同「灰」)。據記載,「蚵殼港」地名之由來,有一說是相傳在今樂一路的市場位置,早年設有以蚵殼為材料,燒成石灰的窯廠,供作建材與醃醬之用,故因而得名。

(編按:後材料用盡,改燒焦炭,故此時改稱「炭窯仔」,另根據安倍明義的說法,因河流出海口有不少蚵仔殼(牡蠣殼),故此河因而得名)

(另外也有人將燒灰煮焿(天然鹼)的焿寮跟燒製石灰的灰窯混淆,這可要細分)

蚵灰窯舊照

↑蚵灰窯舊照

據文獻記載,17世紀台灣在荷蘭統治時期就有蚵灰工匠的紀錄,這是因為閩浙粵數百年來,傳統磚石房舍的砌造,常用蚵殼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製成俗稱的「三合土」,作為紅磚的黏著劑,也可以製成桐油灰,作為木板船的縫補黏著劑。

蚵殼灰做成的三合土比起石灰堅固,一般石灰大約只能維持五十年而後腐壞,三合土可以維持一、兩百年的效用,但製作過程的煩瑣和費時。

另外根據製作過程溫度的不同,蚵殼粉可分三種用途:農業施肥、石灰粉、養畜牧。

蚵殼因含高量的鈣質和碳酸鈣,可當做農業的施肥、降低土地的酸度。另外,加高溫至6000度後可以當作石灰粉。因富含相對多的營養素,對飼牧業來說,蚵殼粉可說是相當的營養。

而基隆山區蘊藏煤礦,其挖採出來的礦石渣,在日治時期也有日人設廠加以利用燒製石灰。

現列出稱為「灰窯」的位置如下:

1.灰窯仔
中正區義重里信七路一帶,原為濱海灘地
取咾咕石(珊瑚礁石)為材料燒為石灰的窯場,故稱為灰窯仔

營業至光復後數年

2.灰窯坑
七堵區瑪西里,位於瑪陵國小瑪西分班南側的坑谷
日治時在此設廠開採石灰,故稱之。(編按:利用採礦過程多餘的礦石渣,當作材料,亦有利用石灰礦,根據耆老言,在1970年代還看過有礦場挖採白土,這部份還需要訪談)

3.灰窯仔

八斗里,九斗子附近

4.灰窯山

可能是北寧路31巷後方山頭

八尺門舊礦務鐵道西側的山,一直到八尺門水道。從清朝到日治時代,都有人在灰窯此地用海底的咾咕石,來燒出石灰,供人使用。另外也是本地船寮防水油料─桐油灰的最大產地。

Comments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