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1 月

2010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4)~「弘法寺」

(四) 真言宗

小山祐全依據明治 29 年(1896)4 月由真言宗八個本山聯合而成的各派聯合法務所總裁的命令,為臺灣開教視察而渡臺。小山祐全一面視察一面試行佈教,明治32 年(1899)於艋舺新起街設立布教所,明治 43 年(1910)以信徒的捐款及本山高野山金剛峰寺的授與金新築寺院,稱號新高野山弘法寺,兼任在臺灣同宗派的開教監督。

基隆布教所的開設是明治 39 年(1906)前後,有一位極熱心的信仰者大西岩來到基隆居住,在附近勸進信仰,由於應他的勸教,信仰者漸漸增多,惟明治 43 年(1910)大西岩全家往生,信徒等相議為其菩提祈冥福,聚合的信眾越來越多,為安奉本尊及方便參拜與集會,希望建設堂宇者眾,遂於弘法寺教職協商設立基隆布教所。


Continue reading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4)~「弘法寺」”

海會寺

基隆市海會寺開基祖師上道下源長老,是早年台灣佛教界譽稱為「說法第一」的高僧,清季光緒26年(1900)出生於河南商水縣周口鎮。民國8年(1919)師二十歲,投禮普靜寺隆品上人剃度出家。民國12年,依湖北漢陽歸元寺覺清律師稟受具足大戒。自此勤勉學佛律儀,研教參禪,前後嘗親近興福寺慈舟律師、武昌佛學院太虛大師、靈巖寺印光大師等受業。嗣後曾任教開封佛學院、福州法海寺法界佛學院、北平廣濟寺宏慈佛學院、鼓山湧泉寺佛學院、廣化寺佛學院等教職。

民國32年(1943),源公長老應河北張家口市賜兒山雲泉寺越塵老和尚之聘請入主丈室,改為十方道場之第一任住持,時為44歲。從此以雲泉寺為基地,並應各界之禮請,時作講經弘法活動。直至民國38年(1949)3月,應白聖長老之邀,跨海來台灣,初住台北市十普寺,並時應新竹靈隱寺、中壢圓光寺、基隆寶明寺等之禮請講經弘法。

三十八年農曆五月底,道源法師到新竹靈隱寺養病,慈航法師由於中壢圓光寺妙果老和尚(一八八四~一九六三)無意續辦「台灣佛學院」,便帶領十餘位學僧來到靈隱寺投靠無上法師,六月八日因「匪諜」事件,慈航、道源等師生十三人被捕,送往台北刑警隊,這一段道源法師的回憶如下:

 

「我(道源)與慈(航)師,久別重逢,已屬難得;而今竟同住一寺(靈隱寺),寧非希有因緣!為學僧講課,更是義不容辭;故我雖有病,亦欣然應諾。爰於初八日開學上課。詎知好景不常,橫禍飛來!新竹市警察局竟把我們師生十三人,送到台北刑警隊『關起來!』我與慈師自安慶分手以後,天南地北,相去不知幾千里!而今不但同處一地,同住一寺,並且遇了患難,同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豈非前世之業因所定。」

Continue reading “海會寺”

紅燈文化─鐵道街

赫赫有名的「鐵道街」,1981年改為龍安街,從精一路與龍安街口右轉進去,這段百餘公尺的龍安街,除了幾戶是良家之外,整排街都是私娼寮(包含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小吃店等)。原是緊鄰鐵道旁營業,死傷情事,時有所聞,險象環生,民國68年鐵路局,為減少車禍發生,特以圍牆區隔。

「鐵道街」顧名思義就知道與「鐵道」有關,基隆的「鐵道街」台語為「鐵枝路街」,是延著台鐵軌道「鐵枝路」平行方向的一條狹小街道,日治時期屬後井仔,1917年以基隆為起點的宜蘭線鐵路興建,經後井仔,跨水輕硿鐵橋至屯營前,後市區改正,此路線併靠縱貫線而遷移,戰後當時有部分鐵路局員工沿鐵路邊緣興建宿舍,因以命名為鐵道街。

基隆有一句俗語「烏貓白肚、田仔尾二仔伍」,烏貓白肚指風塵女子;田仔尾今愛四路「草店尾巷」,日治時期是風化區,意指在愛四路消費只要兩毛五,是臺灣人出沒的地區,環境品質上比日本人玩樂場所「遊廓」差很多。

此風化區為何自成一區呢?1930年代就已存在私娼寮,民國36年此路只有3家查某間,後來增加到十幾間,最盛時曾有30多間。以前公私娼夾雜,但廢除公娼之後,都淪為私娼。目前營業還有20多間,且全天候營業,賣淫女子約有數十人,部分在北、基間流竄。

基隆以前在港區、礦業興盛時,各國船員、碼頭工人、煤礦工人絡繹不絕,成為「鐵路街」主要客源,盛極一時,加上位置偏僻,才造成此街的興盛吧!

Continue reading “紅燈文化─鐵道街”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3)~「最勝寺」

(三) 臨濟宗

臨濟宗在本島的傳教始於傳教師梅山玄秀,梅山大師先前由於感慨教勢未能遠達,於是在福建鼓山及鳥石山致力養成青年僧侶,在明治31年(1898)接到兒玉總督的密旨,率領十名傳教師來臺,且在芝蘭一堡的劍潭寺開設布教所。基隆布教所於明治31年(1898)開教,其創立亦係當時的兒玉總督所提倡,在仙洞庄,稱為靈仙洞最勝禪院,後以最勝寺得名。


Continue reading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3)~「最勝寺」”

教育現實之三

教師要評鑑,大概反對的只有少數人。
如果社會對待教師像對待機器,注重效率、產能,那我也無話可說!

這也是民心所至,幹這一行就是要配合。反正應該是我的問題,師生之間對待的方式,也是遲早會跟著改變,這也是時代所趨,也是社會必然要面對的後果。

家長、校長衡量老師,稱斤論兩;老師為了飯碗,也會迎合要求的。不過真的不要只會說「都是教育害了你」,我沒有那麼厲害啦~承受不起喲。

***

Continue reading “教育現實之三”

水輕硿仔

水輕硿仔是文安社區的舊地名,位於石硬港(南榮河)與蚵殼港(西定河)下游交流處河畔,距遠近馳名的廟口商圈約200公尺 。

文安社區,是基隆古老的商業住宅區,緣自日治時期的南榮運河-舊稱石硬港,是裝卸生煤及木材的航運站,碼頭運送業務蓬勃;煤炭、木材、麵粉材料等是當時的主要貨源。故聚集煤炭集散場、運煤碼頭、造船廠等等,是商業極為活絡的地方。

時代變遷,民國45-49年間,填海造地;民國49年,連棟式大樓-東和大樓正式誕生,石硬港內的魚、蝦、小船、舢舨從此消跡;全台第一座,攤販集中商場-東和商場,亦於此誕生,頓時人潮雲集,萬商鼎沸,全台羨慕。
Continue reading “水輕硿仔”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2)~「明照寺」

 (二) 淨土宗

淨土宗從明治 28 年(1895)征臺之役時,從軍的布教使林彥明、橋本定幢、佐藤大道等人先後來臺,但傳教未及於民間,即於明治 29 年(1896)6 月與所屬軍隊一起返回日本。同月武田興仁、仲谷德全二師,得到臺灣開教援護會的後援,個人來臺從事傳教,當年 11 月在艋舺海山館創立臺北布教所,一面佈教一面教授臺灣青年子弟日語,此為淨土宗在臺灣開教之濫觴。

明治 31 年(1898)2 月布教使無垢品真英首先來到基隆設布教所並駐錫此地,在哨船頭街借用本島人家屋辦理佛法事務,明治 40 年(1907)以王爺廟做為其布教所。明治 42 年(1909)用總寺院的授與金及慈善家的捐款,新建堂宇,至明治 45 年(1912)5 月改稱明照寺。


Continue reading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基隆(2)~「明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