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1 月

2010

基隆大空襲(1):May 29, 1945

1944 年 10 月,日本空軍在臺灣東部外海對美軍的決戰中折損了 312 架飛機。從此,臺灣的空防瓦解,美軍輕易地對臺灣全島展開密集轟炸。其中,死傷最慘重的一次轟炸發生於 1945 年 5 月 31 日的臺北,史稱「臺北大空襲」。據估計,當日死亡人數超過三千。這些照片便是美軍在空襲基隆當中,為了確認戰果而拍攝的。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熊熊的濃煙,其背後嚴肅的意義。從 1944 年 10 月 13 日,美國軍機初次轟炸基隆,至翌年 8 月 13 日停止,幾無假期的定時空襲,導致基隆生產事業癱瘓,街市滿目瘡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美軍對臺灣的瘋狂轟炸,是許多長輩心中最悲慘的記憶。

…談起以前在家鄉躲警報,轟隆隆的飛機聲,大家就嚇得想上廁所,不知如何是好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大空襲(1):May 29, 1945”

基隆轟轟轟

這一段消失的歷史,記得要重新接地氣,要知道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的事。

…而住在基隆海邊,即將入學的小孩子許曹德,則有如下的印象:「此時﹝按戰爭末期﹞基隆到處是流言,日本人的收音機廣播的是夸夸其言,每天勝利、皇軍到處無敵的一套,但市井流傳的卻是誰家親屬海上觸雷陣亡的恐怖消息。最令人震撼的基隆市場傳出鯊魚肚中竟然發現有人體肢骨、小孩殘骸的駭人消息。這種流言證實海戰慘烈,台灣附近海面船沉人亡一定頻頻發生,否則鯊魚肚中豈有人類的殘骸?」

 

…而許曹德以下這段歷歷如繪的描述,也淋漓盡致地控訴著戰火的無情:「記得有天下午,風和日麗,忽然從遠處傳來巨大飛機引擎的震耳聲,那種聲音非常駭人,我正在村中井邊與小玩伴汲水洗澡,聽到不祥聲音後,大家本能地趕快奔逃躲避,我立刻挨近房子的邊牆,匍匐在地,而後聽到震耳的飛機臨村飛進,離地幾百公尺的對著我們掃射,我甚至從地上移動的飛機黑影,感覺美國飛機在來回俯衝攻擊,我聽到樹林、莊中房屋牆壁遭到子彈掃射時的嘶叫穿打聲。這是一次從未有過的駭怖經驗,令人心膽俱裂。敵機攻擊後,村中所有大人都趕快出來尋找自己的小孩,急於知道有無傷亡。我從地上戰慄的爬起後,很快發覺井邊逃避不及的兩個小玩伴,匍匐於地,血流滿地的死於無情的戰爭魔手下。父母的哭聲,開始震動這座和平村莊,代替離去的殺人機器聲。」

 

SELECTED AERIAL OBJECTIVES FOR RETALIATORY GAS ATTACK ON FORMOSA 選定台灣報復性毒氣攻擊目標

Continue reading “基隆轟轟轟”

基隆珊瑚交易所


臺灣珊瑚業自1923年11月,由社寮島日籍漁民山本秋太郎在彭佳嶼附近經營延繩釣漁業時,無意間以鯛延繩於珊瑚礁曳起珊瑚,發現珊瑚漁場,遂於1924年6月2日正式開始採捕,共獲8千公斤,乃成為臺灣珊瑚漁業之嚆矢。

山本秋太郎進而在基隆濱町創辦私人經營的珊瑚交易所,同年7月9日開第一次標,當時由日本長崎、高知、大阪、神戶等地來基隆交易之仲買人有十五、六人。隨珊瑚產量增加,船主希望有較具規模之交易所,因此1925年7月23日由台灣水產株式會社創辦另一交易所(在舊漁會大樓內),九月兩交易所之交易權移轉至台北州水產協會(後改制為水產會)所有,但仍與兩交易所共同承辦交易事務。後台灣水產株式會社以一千元補償山本交易所,而將交易事業歸其一手辦理;交易所約每月開市一次。圖為基隆珊瑚交易所交易情況。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珊瑚交易所”

基隆市徽

基隆街協議會於大正十二年(1923)組成「市制速成協議會」,從協議會中選出委員五名,向總督府提出請願。總督府在評量後,決議將基隆與高雄升級改制為市,但因官制以及經費預算的規劃,延至十三年(1924)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告。基隆街改制為基隆市,行政區範圍不變,設置基隆市役所於媽祖宮口,脫離基隆郡管轄,直接隸屬臺北州。

同時基隆街協議會也改成基隆市協議會,而市內各街庄也改為町,如新店街改為新店町,並由市尹命名各町委員,協助市內行政、公共衛生、教育等事務。基隆市協議會除了舉辦各大慶祝升格活動外,並於大正十四年(1925)公告基隆市徽,藉此宣示升格為市。 Continue reading “基隆市徽”

基隆的阿美族

多數原住民族依山而居,但靠海的基隆也居住了許多的原住民族。當地人表示,因為早在50年代,因礦業、漁業發達,吸引了世居台東、花蓮等地的原住民來此謀生,其中又以阿美族居多。

這群阿美族之所以離鄉背井遷居到基隆,有其時代背景。因為台灣早期的煤業、礦業較興盛,早在清代《諸羅縣志》中,便有「煤產於雞籠八尺門」的記載。許多原本住在花東地區的阿美族長者,為了家庭生計而北上到煤礦業的起源地——基隆八尺門。隨著煤礦產業日趨沒落,八尺門的原住民改行從事漁撈工作,在遠洋與近海處捕魚,爾後陸續將家裡妻小與父母一同接來,並且吸引其他鄰居遷徙於此,因此逐漸形成了聚落——「奇浩部落(Kihaw)」。

奇浩部落的形成起初以廢棄的船板,以及跑船掙來的錢購買材料,在族人自立互助下建造木造平房,但因鄉鎮開發常面臨法律和違章建築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抗爭,政府站在保存並傳承基隆市原住民文化立場,決定在原址改建成現代式的國宅,並且在國宅社區旁興建「原住民文化會館」,提供原住民朋友聚會、活動及研習相關原住民文化等課程,並開放一般民眾自由參觀,將原住民文化推展成藝文觀光活動。
 
阿美族傳統社會中的氏族大家庭組織與男子年齡階級制度,對於都會群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群體性工作特性影響甚大。前者使得阿美族人遷徙至都會區時,十分自然地聚集居住而形成大型聚落,這些聚落往往沿著河川空地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並形成都會群阿美族人龐大且關係緊密的親屬、友朋關係,例如基隆八尺門,其他則是透過租賃或貸款購屋,形成在地方社區中逐漸顯明的具有阿美族特色的少數社區居民,例如:基隆太平洋花園新城、基隆祥豐街、瑞芳建基煤礦,這些都是自1970年代以來較為顯著的都會群阿美族聚集地。其他散區者更為眾多,且因時空環境變遷,更發成長。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的阿美族”

基隆漁會

基隆區漁會的歷史概況:

1.民國前五年(西元1907年)日據時期基隆廳轄內成立基隆、金包里、鼻頭、三貂等四個漁業組合,由日本當局補助辦理魚具改良計畫。

2.復於民國前三年合併改稱為基隆水產組合,為基隆最早的漁業組織。

3.民國前二年成立「基隆鯛延繩釣漁業組合」。

4.民國十三年成立以庄街為組織區域之漁業組合。

Continue reading “基隆漁會”

基隆的鰹節


臺灣開始鰹節(柴魚)之製造為明治四十三年,為當時(大正十四年)本島水產製品中之主位。鰹漁業多經由鰹節製造會社加工製成鰹節運銷日本,大正十四年(1925) 臺灣全島有十五間工場,基隆市的鰹節工廠有12 家,成為北臺灣鰹節業的重鎮。製造方法依各工場不同而有所不同,本島大多採用高知式,其他尚有一工場使用燒津式,產品品質佳,漸漸可以和日本競爭。。

鰹節,俗稱「柴魚」,在臺灣水產製造額中一直佔有它的重要地位,是一種很容易腐壞的魚,因此漁獲一上岸,就必須立即趕工製造。柴魚加工從洗淨、清除內臟,到烘乾製成成品之間,需要經過多道手續,由於每天都有原料進場,量多的時候員工常常工作到半夜,甚至在工場小歇一會兒後,整夜通宵趕工。


↑圖為位於基隆的鰹節工廠內部盛產情況

Continue reading “基隆的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