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ed in

11 月

2010

基隆中學校地的爭議

基隆中學校地的爭議

基隆因無中學的設立,在基隆求學的子弟都須藉由汽車至臺北通學,加上臺北中學校的名額亦有限,許多基隆小、公學校的畢業生因此無法繼續升學。而中學校的申請屬於州的行政層級,因此在大正年間基隆街民熱烈期盼中學校的設立,首先有小川直馬協議員於大正十二年(1923)開始募集籌設基隆中學基金,接連著基隆婦人會也隨之跟進,勸募贊助金。隨即在各小學校校長也相繼在學生集會活動時對家長宣傳募款,一時之間,在基隆日人社會造成輿論。

基隆協議會也屢次在議會中提案,並組成實行委員,著手調查校地的選擇。大正十四年(1925)六月由各小、公學保護者會主辦基隆中學籌設問題大會,邀請各評議員各官衙會社代表、各町委員以及相關團體共百餘名,於公會堂議論設立問題。然因市役所一直無所表示,使得日人團體基隆青年同志會於大正十五年(1926)五月組成「期成同盟會」,募集會員三千名,大有市民運動之勢,但遭到該會會長同時為協議員的久恒忠治制止,同意由協議員身分向市役所交涉。

同年六月由多名協議員再次開設市民大會,選出10 名日臺代表,向市尹、助役等相關官員開設磋商會,並再選出3 名委員,決議向臺北州知事請願。然而這3 名委員皆為日人,使得基隆臺人頗不以為然,「似乎中等學校,與本島人無關,否則本島人亦當加入」。總督府與臺北州對於地方中學校設立殷殷期盼的回應,終於在昭和二年(1927)批准設立中學校,並勘查四個校地地點,以中學校校地必須以一萬坪以上之地為先決條件,基於土地徵收與費用的考量,最後以屬於基隆郡七堵庄所轄的八堵為校地。再消息公布後,昭和二年(1927)元月的協議會上,協議員須藤潔質疑為何放棄選擇基隆市內的大沙灣,市尹表示,大沙灣因地勢不平坦,整地至一萬坪需要花費相當工程與經費,而且到此地須經過海水浴場以及貧民窟,有礙學童發展等等理由,而八堵校地依山傍水,又鐵道八堵隧道即將開通,交通方便,因此將大沙灣派的請求回絕。

此理由讓支持大沙灣為校地的協議員無法接受,認為既然市區內有大沙灣這麼良好的土地,為何偏偏選在非基隆市行政區範圍的八堵地區?因此懷疑市尹與八堵預定地地主有秘密協議及利益輸送等言論。支持大沙灣的協議員以佐藤一景為首,一方面南下高雄向大沙灣地主淺野總一郎談論徵收地價事宜,另一方面成立「基隆中學校大沙灣建設期成同盟會」,舉辦市民演講會,策動反對運動。甚至以日人居住地區為多的14 名町委員,聯名向市尹提出辭呈表達不滿。佐藤市尹面對種種反對的聲浪,並沒有妥協的意願,市役所對於各種反對演講都請警官進行監督。而在市協議員裡則分為三派,贊同官方稱為八堵派,有6 名,大沙灣派則有11 人,還有不表態的中立派3 人。值得注意的是,臺人協議員5 人竟全數支持大沙灣派,而也因這5 人的加入,使得大沙灣派的協議員變為多數。

Continue reading “基隆中學校地的爭議”